“氢弹之父”于敏和氢弹原理突破的百日会战 | 赛先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6: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23:24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突破封锁,研制出“两弹一星”,这段峥嵘岁月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氢弹之父”于敏的贡献尤为显著。于敏,一位著名核物理学家,2014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隐姓埋名30年,不为人知,直到2015年1月9日,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荣誉殿堂,成为当年唯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
于敏是中国氢弹突破的关键人物,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团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原理爆炸试验成功。他的贡献不仅在科技领域,更在于其对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的不懈追求。
于敏的成长之路始于1949年,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大学的首批毕业生。在张宗燧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了量子场论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于敏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与张先生的要求非常契合,这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胡宁先生回国后,继续指导于敏,他的教学强调物理图像和物理概念,培养了于敏敏锐的物理直觉。于敏后来担任原子核理论组组长,通过广泛阅读核物理文献,精读梅耶的《原子核壳结构基本理论》,他深刻理解了从事物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重视物理实验,深入分析相关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
于敏在1957年和1959年分别发表《关于208Pb附近一些原子核的能级》和《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两篇论文,指导的研究小组的成果也位居国际前列。1961年,于敏被任命为氢弹理论的副组长,领导理论组进行氢弹原理的预先研究。
理论组成员将全组划分为多个研究小组,覆盖理论物理、原子物理、核物理等多个领域,于敏和黄祖洽在两年时间里,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对氢弹的物理基础和各种物理过程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他们解决了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基础问题,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
1965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九院理论部,与核武器研究主战场汇合,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他们认识到实现充分的热核反应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在多路探索中,他们对氢弹的设想和途径进行了一一讨论和分析,最终找到了关键的物理模型。
通过系列报告和深入讨论,于敏提出了氢弹构型的关键方向,并将初级能量传输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凝练出20多个具体问题进行物理分析。这一过程中,于敏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学科功力和团队协作成功建立了氢弹的物理模型。
在计算机辅助下,于敏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模型计算,最终证明了只要能驾驭原子弹的能量,就能设计出百万吨级的氢弹。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氢弹研发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于敏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他的工作不仅对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