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5: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06:28
艺术家王公懿在其作品前
第一眼见到王公懿的人就会被她一头银白色的头发吸引,笑眯眯的眼睛,透出了年老的睿智。
这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太太身上的乐观、开朗、平和让人非常愿意与她亲近,仿佛从她那儿能获得“人生的真谛”。面对挑衅的时候,她又可以从容、机智,轻易洞察别人的试探,还能时不时言语间偸掖对方几句,弄的人哭笑不得。
艺术家王公懿与策展人郑胜天在其个展“笔墨等于零”现场进行对谈
“这是一个难得的人,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画家!”这是策展人郑胜天对她的评价。
王公懿说自己从小不算一个特别有理想的人。13岁开始学绘画,对王公懿而言,绘画就像小孩的游戏一样。这时,她遇到了人生第一位老师。第一节图画课,这位老师拿着一个垒球,往讲台上一放,就让他们开始画,之后什么也没有说。王公懿就拿起笔来便随便乱画一通。老师从来不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画,只是教会他们好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王公懿艺术创作的起始:“画画没有不会画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表达自我内心的权利。”多年后她总结出这样的心得。
之后,凡有人想告诉她应该如何去画,她都不服。在她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时候,一次上速写课,老师夸另外一位同学画得好。王公懿却认为那位同学不过是用画连环画的技巧来画速写,投机取巧罢了。她虽然那时候画得不好,但知道好的要求是什么。通过一张一张的训练,33岁上浙江美术学院时,她的速写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艺术家王公懿在前波画廊个展:“笔墨等于零”现场
她的智慧也体现在她的艺术创作上。
王公懿有一位合作多年的老友:居振容,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她负责画画,居振容负责为她的作品起名字,以及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两人合作无间,但唯独有一点:她所画的东西必须是从自己里面出来的才能成立。不能由别人左右她该如何来画。有时候居博士跟她说一个想法,王公懿却怎么也画不出来;当她画出来之后,居博士的阐释,却能使彼此产生强烈的共鸣。
王公懿是一个受灵感支配的艺术家。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她学会去等待灵感的到来。愉快的等待是王公懿最擅长的事情。她相信如果一幅画还没有成形,那是因为时机还未到。
她有很多“神来之笔”的想法就是等待的结果,完全不在她预料之中。“我的画和我是互动的,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或固定的目标要画成什么样。所以我画画有时候很快,有时候很慢,一幅画会过上十几年也不一定。”王公懿谈到。
王公懿 《尤利西斯》, 2015, 生宣、水彩, 144 x 367 cm (56 3/4 x 144 1/2 in)
《尤利西斯》就是这样的一幅作品。创作始于2006年在生宣上创作出的“温莎蓝”底,画完底之后不知道如何进行于是就放在那儿。一放就是十年,2015年,当她再次将画挂起之际,机缘巧合阳光反射玻璃照进房间,窗外斑驳的树叶光影映照在画面上,在一片纯净的蓝底上凭添许多摇曳活泼的姿态。这幅生动的场景让王公懿兴奋不已。于是赶紧抓上笔用水蘸着颜料将这些影子描绘下来。然后借助自己多年的视觉习惯和主观的审美对这些形象进行深浅加工。观看作品的人不会相信这些形象是源于真实生动的场景,而非艺术家的杜撰想象。
王公懿 《万有》, 2017, 苏州皮纸、综合媒材 149 x 211 cm (58 3/4 x 83 in)
“我的画不是思考出来的结果!”王公懿谈到。比如她的近作《万有》,起初是想临摹自己的一幅作品,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出乎她的意料。画着画着成了一幅完全新的作品。更有趣的地方是,作品似杰克逊·波洛克的风格,充满张力,但和后者使用泼洒的方式不同,画面中每一笔都是缓慢地画出来的。
在王公懿这儿,她似乎并不是一个绘画的支配者,相反,她选择将自己完全打开,接受各方传递给她的信号,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全合乎画作本身要求的器皿。不仅不主动施加自己的主观意识给画面,甚至是服从于画面本身,是画面要求她必须这样完成。她完全尊崇于一个高于她(或者高于人)的精神性的指导,借助其多年的技法训练与艺术素养,诚实地将这样的感受描绘出来。
王公懿将原因归结为她是一个“不过脑子”的人: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性格如此。她为人也是一样:“我经常在口头上得罪了别人,自己还不自知,因为根本没有伤人的意图,只是将那一刻最真实的反应表达了出来。”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说出这些话时,单纯的像个小孩。
王公懿 《苍羽》, 2016, 生宣、综合媒材, 146 x 298 cm (57 1/2 x 117 1/4 in)
作为一位老前辈,王公懿却能保持一颗年轻人一样求学的心态。她近期的一幅作品《苍羽》,画面上的一处白色的得意之笔是用蛤粉创作而成。这种技法属于中国画中常用技法,使用起来层次感分明。蛤粉堆积出的白色很高级。这是她向比自己年轻的一位画家:潘汶汛请教学来的。
不仅如此,王公懿还笑称自己属于随机应变能力很强的人。《苍羽》这幅作品完成之后,她觉得画面还是显得有些平,就随便用剪刀剪了一些蓝色的小块贴在画面上,在没有破坏画面整体效果的情况下,这些细节使画面看起来更丰富。她说:“我创作没有目标,我的每张画都是我与它交流,自然生长的过程。”
王公懿 《知其白》, 2017, 蝉翼宣、水彩 94 x 171 cm (37 x 67 1/4 in)
在创作《知其白》这件作品时,她发现了被称之为其“个人品牌”温莎蓝的魅力。温莎蓝的使用源于2005年一场病,在养病期间,用刷子反复的在纸上使用温莎蓝。蓝色本身就能产生冷静的效果,她越画内心就越宁静。又由于水彩这种颜料的性质每画一次边缘就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使画面产生不同效果。这张作品就是运用这种原理,根据颜色的深浅,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王公懿还反其道行之地把画面主山进行留白处理,将原本应该留白的天空刷成了蓝色。用各样变化手段将“温莎蓝”使用到极致。
王公懿 《韵律》, 2018, 蝉翼宣、水彩 94 x 171 cm (37 x 67 1/4 in)
使用温莎蓝,她创作出了许多系列作品,比如在画面中融入音符的素材。《韵律》创作灵感源于1998年在法国参加的一次古代石板画的展览,其中一张音符的作品特别吸引她,后来在2005年的创作中,她首次将音符融入其画面中,使画面产生韵律之感,并且将这一题材延续下来。在2018年的新作中,这些音符跳动在了温莎蓝的底色上。
王公懿个展“笔墨等于零”现场,左起:艺术家王公懿,展览策展人郑胜天,前波画廊创始人茅为清
2018年4月22日,前波画廊推出王公懿个展“笔墨等于零”,带来了艺术家从2001年至今近20年间的代表性作品。展览由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先生和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居振容博士共同策展。观看展览上的作品,我们发现王公懿没有一以贯之的风格,其表现风格与手法非常丰富。但这些丰富离开了她的画面与想象就不会存在。在她这儿,人画得到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