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0: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4:07
在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攻打郢城,筑建了“曹公城”,此城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
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这是武昌古城历史上继东吴孙权始建夏口城、刘宋时期修葺和扩建郢州城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这次改建工程浩大,费时五年方告竣工,将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甓砖结构,增强了鄂州城的防卫能力,扩大了城池面积,城北接近沙湖,城南靠近紫阳湖。这不仅改善了武昌城的防御,也革除了旧土城不坚导致每年需筹款修缮,官府借此暴敛民财的弊政,堪称牛僧孺为官的一桩善举。
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是在公元1371年,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宋、元时的鄂州旧城向黄鹄山两侧展开,蛇山自始包入城中。整个武昌城周围20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十分坚固,墙高2至3丈不等。环城挖护城河一道,河宽2丈余,深1丈余。辟城门9座,各具特色,如大东门、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竹款门、平湖门、汉阳门、草埠门和小东门等。
明嘉清十四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起义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竹款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这些建设与改建不仅使武昌城更加坚固,也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起义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恢复重修了333米城墙,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扩大为红色景区,是驴友到汉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