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0: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21:21
寒潮来袭,许多市民拿出了暖宝宝、电暖扇、电热毯、热水袋、暖手宝等“取暖神器”御寒。但你知道吗?这些冬天里的宝贝可烫伤了不少人。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方朝晖提醒,市民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神器”时要注意预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
专家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因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的烫伤。
当皮肤接触 70℃的物体持续一分钟时,就有可能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 50℃的物体持续 5 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尤其在冬天,人的感觉较为迟钝,很可能因不能快速察觉皮肤变化而受到伤害。一般来说,取暖物品属于低热物体(一般指 44℃~50℃),生活中大部分取暖物品基础温度约 40℃,最高可调至60℃。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也会造成烫伤,引起皮肤烫伤的最低温是44℃。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方朝晖表示,一般情况下,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看上去烫伤似乎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
哪些人群需注意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方朝晖说,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感觉功能、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对低温刺激的反应也会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也容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专家建议,在使用取暖物品之前,应该对该物品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使用橡胶材质的热水袋时,不要直接灌开水,也不要将水装得太满,装至热水袋的 2/3 就行。将剩余的空气挤掉,没有空气便于热量传导,发挥供热作用。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皮肤。如果用热水袋暖被窝,入睡前最好取出。
暖宝宝因为使用方便很受市民欢迎,需要注意的是,
“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 65℃,直接使用在皮肤上 5 分钟内即可造成低温烫伤。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时最好每隔 1 小时检查一下皮肤,若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如果身上已经贴了“暖宝宝”,千万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设备,以免局部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电热毯也是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专家建议,在睡前一两小时打开电热毯,睡觉时关掉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电热毯应平整地铺在床上,不要折叠使用。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应隔一条床单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电热丝来回揉搓受损。此外,要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关标准,建议5年之内换一次新的电热毯,超出使用年限,电热毯的电热线保护绝缘层可能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一些“取暖神器”,虽然能让我们迅速回暖,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别看这些取暖神器没有高达一定的高温,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在44~50℃),易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低温烫伤虽然不同于高温烫伤疼痛感这么明显剧烈,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较小,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易造成伤口溃烂等。发现低温烫伤应立即除去热源,冷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或局部冰敷。有水泡者,如果水泡未破,应避免破溃。烫伤严重者在冷水冲洗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牙膏、酱油不是处理烫伤处的良药,易于引起烫伤处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在平时使用“取暖神器”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贴身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更不要长时间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地方,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使用电热毯应在上床睡觉前打开,睡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