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0: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05
来源:收藏杂志 微信号:sczz029
说到香炉,其材质大多为陶、铜、铁、瓷,少有佛道的供养者会使用金银之器放在殿前来表达对佛祖的尊敬。现代也会有以琉璃制炉者,如是种种,材质不尽相同,但形状大多都有几分相似。战国到汉代时期多以陶、铜制炉,或用于礼祭,或用于生活。
2018年9月28日,由杭州净慈寺主办,赛丽美术馆、钦哲艺术中心、杭州承香堂、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协办的《器说——宣炉古事》展览在杭州净慈寺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所展出的香炉汇集了明清两代几十件宣德铜炉精品,是净慈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盛宴。
展览期间,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学者、收藏家、作家刘锡荣先生在净慈寺美术馆举行了《器说——宣炉古事》专题讲座。刘锡荣先生就宣德炉的文化背景、材质断代、文人生活等方面向观众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他本人书写的《钟鼎茗香》系列著作的研究成果,对照现场的陈列展品共同赏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大家分享宣德炉的赏玩心得。
▌器说——宣炉古事
论香炉之名,当以博山炉而为始,博山炉的出现也是将器物造形与人们的祈愿心理和艺术美感相融通。
在博山炉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祈愿的元素,而唐宋式样的香炉上我们则能够解读到许多具有设计型的元素,其中尤以宋式更为突出,它既将瓷器为炉发挥到了极致,更是将宋代极简的文化元素嵌入到了炉形之中,大器庄重,且又不失精致。这种变化,应该就是物与物的传承,从商周至汉的陶、铜制炉,到宋的瓷炉,再到明式宣炉,由礼器演变化为香炉,由使用变化为赏器。器物随着文化的演变不断变化。所谓相由心生,造物本来就是人成,由思想、文化,汇入到传承的器物上,一个新的元素就产生了。
明式宣德炉,可以说是中国香炉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炉器之一。宣炉就形制上而言,继承了商周青铜器物、宋代五大窑之代表,少量借取战汉之形,这种由瓷转铜的变化,就如同由战汉铜器转化为宋瓷一般,传承就是一种相续,一而三,三而一。
如果说宋式炉器是由用到赏的初始,那宣炉则是赏之极致。宣炉的形成,有着偶然,也有必然。偶然者,在于材质,风磨铜当时非我朝所有之物;必然者,帝王好雅,冶铜工艺成熟,香炉使用普及等。如非几重因缘聚合,也难有宣炉之显。
▌《荣斋燕居 宣德最新分类法》
宣炉一物,国家永祚,古来崇尚,今逢盛世,益发崇扬了。就历代分类来看,寓义性分类明确,功能与适用性分类未有,于杭州净慈美术馆之展,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拨冗推新,公布其新的研究成果——《荣斋燕居 宣德最新分类法》。
此分类根据宣德炉的功用安置,将其分为四大类,更重于实用性,以纠正600年来用炉过程中之谬误也。
诸般样式的花式炉,随着时代发展,仿宣德炉盛行,日渐繁多,不一而足。但总体上可以概括如下:小巧精美者,多为文房、赏炉之属。大型规范者,多为庭堂、礼供之属。
至于安置一事,以空间成正比为宜。譬如空间大者,炉体稍大为宜。空间小者,炉体稍小为宜。至于个人喜好,不一而足,以和规,以说人为尚可矣。所以,本展筹备期间,另辟门径,就宣德炉实用与安置诸事,谨分为下:
十七世纪珍舍永宝款押经炉
礼供炉:
以天地神灵为敬,以四时大节为祭,以心性礼拜为质,以供养承事为表。
未有炉时,先有鼎出。鼎之用在于礼,祭祀承事。有炉形成,功能渐而多元,祭祀之外,佛道殿宇供养,家宅中堂清供。
炉形多选庄重大气之形状,如朝天耳炉,桥耳炉,鬲式炉等。另有讽颂经典香事供养之炉,称之为押经炉,此类炉多为锥乳三足,入清之后,亦有棋足者也。
十七至十八世纪 大清乾隆年制款钵盂炉文房炉:
以自心审美为体,以线条形态为式。文人好物,以雅为出,文人好雅,以别为豪。炉为空间营造之调剂,琴棋书画、读书品茗之依伴。《长物志》曰:“宣炉乃文房首器”。
炉形式样呈显个性,以形制彰显个人心性,或简、或繁。更有炉之款识,又分诗文款,吉语款,姓名款,斋堂款,纪年款,或斋堂纪年私家皆具之综合款识。透视的是文人的骨节,文房的格调。如马槽炉,蚰耳炉,戟耳炉,鬲式炉,钵盂炉等。
亦有伴侣音律之琴炉,伴读书声之薰炉类别,亦为文人之好。
十七世纪大明宣德年制款竹节形卧式炉厅堂炉:
以炉式呈现空间美感,
以置物彰扬境界精神。
故,
炉式须堂皇高贵,
形体须庄严大气。
物者以用而成立,
非用者不能彰显。
炉之初时,用于厅堂楼阁,多为薰息异味,驱赶蚊虫。之后,功能日趋多元,作为陈设优化空间者亦多矣。
厅堂之炉,多选线条简约优雅,形制堂皇者为宜。有炉含座者,根基千重,沉稳大气,更显吉祥如意,祚祺永年也。诸如太平有象炉,仿青铜礼器之鼎炉等。
此外,又有熏炉一类,陈设使用两宜,焚香之际,沉烟袅袅,案上云烟,意境甚是曼妙,亦可过滤烟尘杂味。其形制与样式纷呈,诸多妙相,不一而足,大多为订制形样也。
十七世纪大明宣德年制狮头耳炉赏炉:
以外在形式为表,
则张扬艺术造化之美。
以兼赏并用为品,
则营造风雅高贵之境。
器之形,以和而是为包罗。
形之美,以人欢喜而鉴别。
炉之形制,千般变化,各呈其式,各寓其义。然,其造化本义,则万法归宗也。如戟耳炉,法盏炉,狮头炉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根见物,心生喜乐。此,炉与人和合有别之道也。
又有,依南宋官窑而出的鬲式炉,宽折沿、柔束颈、满耸肩、腹略鼓,袋形档、实足跟。如是标签,变化多元,大有一鬲化百炉之神体妙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