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0: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1:08
最初的西学源于印度的佛教,但因其普世精神,佛教并未被明确地划分为“中国的”或“印度的”。16世纪末,“西学”这一名称开始出现,它反映了当时传教士自称来自“大西”或“泰西”,如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使用的“西儒”等称呼,使得中国人将西方的神学、哲学等知识统称为“西学”。西学在明末清初主要由传教士介绍,如徐光启等人与之合作翻译。到了晚清,中国人自己开始大量翻译西学著作,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同文翻译馆的设立,翻译了大量西学作品。
进入现代,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西学”的含义已大为扩展,不再仅指“西方人的学问”,而是指中国人研究和理解的西方知识体系。这一变化源于一个基本事实:西方人并不自称为“西学”,而是使用“汉学”或“中国学”来指代对中国的研究。例如,“orientalism”在西方被定义为研究东方的学术,而“occidentalism”则没有对应“西学”的概念,因为西方人并不将自家学问称为“西学”。反之,“国学”则是指现代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与“汉学”有所区别。
我强调“西学”是中文概念而非西文概念,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学术的特性。研究西学的主体,无论其国籍,关键在于他们使用的语言,即中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定义了文化认同。因此,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使用中文进行思考和表达,他便归属于中国文化。在人文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西东之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者所使用的语言,区分了以中文研究西方的“中国学术的西学”和以西文研究中国的“西方学术的汉学”。
“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