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3
铠甲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用藤、木、皮革等简单材料制作出粗糙的护体装备。在商周时期,这种原始的整片皮甲被改进,人们将其裁剪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皮革片,多层叠加并涂漆,制成既牢固又美观的甲片。这些甲片通过穿孔和绳编技术,形成可活动的防护装具,常与车战中的盾牌配合,抵挡青铜兵器的攻击。
随着战国后期钢铁兵器的普及,铁铠甲开始崭露头角。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甲片,标志着铁铠的出现。然而,直到汉朝,皮甲才逐渐被铁甲取代,铁铠经历了从粗犷的札甲到精细的鱼鳞甲的演变,防护范围也从主要保护胸背扩展到肩臂和腰胯。随着钢铁加工技术的进步,铠甲的坚固性和类型日益丰富,防护性能不断提升,功能更加完备。三国时期,新型铠甲如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开始出现,为军事防御增添了多样性。
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两当铠特别受欢迎,尤其在北魏以后,明光铠逐渐成为主流,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到了北宋初期,铠甲的制式更加完善。然而,随着火器的诞生,古代铠甲,尤其是用于抵御冷兵器的铠甲,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