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0: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0:53
小站稻的辉煌历史可以分为发展高峰和低潮两个阶段,以及后来的恢复与更新。
第一次高峰始于1949年,天津县委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通过实物放贷和*投资建设水利工程,促进了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1953年成立农林水利局,改造洼地,1956年*垦植稻田,使得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到1957年,小站稻产量显著提升,占全市稻田面积和总产量的22.8%和31.6%,创下了首个高峰。
然而,1958年的大旱和随后的*干扰导致生产低潮,1963年通过纠正错误和推广科学种田,水稻生产逐渐回升,1964年和1965年达到第二次高峰,亩产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1966至1971年间,虽然面积稳定,但受水源和*影响,产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低潮期中,水源问题严重,1972年海河水位下降,*曾决定改种旱田作物,但由于种种原因,水稻种植仍然持续,直到1974至1977年才开始控制水稻种植,主要为保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小站稻生产恢复,1980年代后期,通过改进灌溉设施和引进抗旱品种,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增长。
在品种更新方面,小站稻经历了多次迭代,从北宋引进的江东品种,到20世纪的多次引进和本土选育,如水源300粒、野地黄金、小站101等,每个阶段的品种都对产量和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1990年后,以津稻1187等品种为主导,小站稻的品种更新持续进行,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小站稻米质优异,脍炙人口。周盛传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日本侵华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