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21
本课程旨在深入探讨文化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涵盖了语言与人性、认知、社会、历史、艺术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维度的关系,特别聚焦于中国语言的独特文化特征。通过学习,学生将拓宽语言文化视角,理解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功能,领悟汉语的文化精神,并学会通过语言现象解读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课程结构分为理论研讨和现象分析两部分,以《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为主要教材,结合课堂讲解进行深入讲解。现象分析则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和思考。
评价体系包括:一是完成结合教材和授课内容的平时作业,要求书面稿和电子稿同时提交;二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式可以是课堂发言或电子邮件;三是期末论文,学生可以选择探讨语言与文化理论问题,或分析语言文化现象,并提交书面稿和电子稿。
推荐教材包括申小龙的《汉语与中国文化》和《语言学纲要》,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化语言学著作,如《文化语言学论纲》、《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等,这些书籍将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例分析。
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