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3: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1:39
5.1.1 定年方法
分别采集白芒山(AJGS6)、舒家店(SYSZK03)、鸡冠山(JGZ1)、大团山(ADTS1)、胡村(钻孔岩心,HCZK683)、湖城涧(钻孔岩心,HCJZK1)、凤凰山(钻孔岩心,FHZ2)、瑶山(钻孔岩心,YSZ3)、南洪冲(07CL505)、铜官山(07CL507)、天鹅抱蛋(07CL512)、新桥头(07CL516)、沙滩脚(07CL519)、缪家(07CL521)等岩体样品各约2 kg,破碎至40~80目,用水淘洗粉尘后,先用磁铁除去磁铁矿等磁性矿物,再用重液选出锆石,最后在双目镜下人工挑出锆石。锆石的分选由河北省地调院完成。将锆石和标样一起粘在玻璃板上,用环氧树胶浇铸,制成薄片、抛光,并拍照反射光和阴极发光照片,最后在离子探针SHRIMP-RG上测定锆石的U、Th、Pb同位素含量及定年。样品制备、反射光和阴极发光照像以及SHRIMP定年均由作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离子探针实验室完成。实验选择的标样为R33[(419.0±1.1)Ma](Black et al.,2004),数据的误差范围±1σ,数据处理使用美国Berkeley地质年代学中心Kenneth R.Ludwig编制的计算程序(Ludwig,2001;2003)。
5.1.2 锆石SHRIMP定年结果
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的白芒山、舒家店辉石二长闪长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的湖城涧辉长闪长岩,鸡冠山、大团山、铜官山、天鹅抱蛋石英二长闪长岩,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胡村、南洪冲、凤凰山、沙滩脚花岗闪长岩,瑶山、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见表5.2,各测点的定年数据见附表1,各岩体地质特征见第3章。
表5.2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
注:MSWD—平均重量离差平方;n—参加计算的测点数。
Note:MSWD—Meansquare weighted deviation;n—Number of calculated measure points.
各定年样品锆石特征及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述如下:
(1)样品AJGS6(白芒山辉石二长闪长岩)
锆石为浅*,呈短柱状、粒状,粒度大小为0.04~0.20 mm,大多数锆石柱面(110)比(100)发育,锥面(101)比(211)发育,主要为Pupin(1980)的J4、J5、S24、S25、D、P5晶型,碱度指数(I.A)和温度指数(I.T)分别为458和643(吴才来等,1994)。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图5.1),部分锆石含有细小的矿物包裹体,显然,这是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Pidgeon et al.,1998)。12颗锆石的测定结果表明,除10号锆石的U、Th含量较低外(分别为83×10-6和53×10-6),其余锆石的U、Th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也较大 [U:(600~2345)×10-6,Th:(1167~7588)×10-6],表现在CL图像上颜色较深。206Pb/237U年龄变化于142.9±0.8 Ma~133.2±0.7 Ma,平均年龄为138.21±0.82 Ma(MSWD=0.6,n=5)(图5.2)。
图5.1 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2)样品SYSZK03(舒家店辉石二长闪长岩)
该样品取自橄榄安粗岩系列舒家店辉石二长闪长岩的钻孔岩心(ZK03)。该岩体呈北东向不规则状岩墙产出,岩体中间出露面积约2500 m2石榴子石矽卡岩。岩体中含有丰富的、大小为1 ~3 cm的辉石和角闪石斑晶,其围岩是志留纪粉砂岩,具有细脉浸染状铜矿化现象。岩石呈灰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An =45~55,70%~75%)、透辉石(13%~15%),其次为黑云母(7% ~8%)、钾长石(3% ~4%)以及少量的石英(2%~3%)。该样品锆石为柱状,长宽比为1:1~2:1之间,大多数锆石的CL图像为均匀的灰色,部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结构(如6号锆石)或条带状结构(如7号和11号锆石)(图5.1)。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189~1086)×10-6和(133~1705)×10-6,Th/U比值为0.73~1.84(附表1),Th、U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11颗锆石的U-Pb年龄变化于145.8±1.2 Ma~138.1±1.0 Ma之间,除去高U的锆石测点,得出平均年龄为142.4±0.7 Ma(MSWD=0.6,n=6),该年龄为岩浆结晶的时代(图5.2)。
图5.2 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的锆石238U/206Pb-207Pb/206Pb谐和曲线和平均年龄
(3)样品HCJZK1(湖城涧辉长闪长岩)
该样品取自高钾钙碱性系列湖城涧辉长闪长岩的钻孔岩心(ZK1)。岩石为灰黑色,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和斜长石,两者粒度相近;基质由长条状斜长岩和细粒填隙状的辉石和磁铁矿组成。该样品锆石的长宽比为1:1和2:1,阴极发光图像(CL图像)表现为均匀的灰色(图5.3)。锆石U的含量变化于(524~1545)×10-6之间,Th变化于(661~2752)×10-6之间,U、Th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Th/U比值一般>1,变化于1.3~2.66之间(附表1)。所有锆石年龄变化范围较窄,在146.4±0.6 Ma~139.5±0.7 Ma之间,平均年龄为142.7±0.6 Ma(MSWD=1.8,n=8)(图5.4)。
(4)样品JGZ1(鸡冠山石英二长闪长岩)
锆石为短柱状,一般长宽比为1.5:1,个别为2:1。锆石晶形统计结果表明,锥面(211)和(101)发育程度相近,但柱面(110)比(100)发育(吴才来等,1994)。从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可以看出,大多数锆石具有较宽的振荡环带(图5.3),但部分锆石含有不规则的核(如2号,8号和10号锆石)。根据其形状特征推测,它们可能是后来流体改造所致。12颗锆石的SHRIMP U-Pb测定结果表明,锆石的U、Th含量变化不大,分别为(136~676)×10-6、(101~777)× 10-6;Th/U比值变化于0.77~1.41之间,且大多数都>1;206Pb/238U年龄的变化范围也不大,为143.0±0.9 Ma~131.3±1.6 Ma。其中,1号、8号和11号锆石的年龄偏小,结合阴极发光图像特征可以看出,这些锆石可能受到了后期流体的改造,发生了Pb的丢失,测点的位置跨入了Pb丢失的部位。因此,在计算平均年龄时予以舍去,其余锆石的平均年龄为139.9±1.1 Ma(MSWD=0.9,n =8),与238U/206Pb-207Pb/206Pb得出的谐和年龄(138.5±2.6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图5.4)。
(5)样品ADTS1(大团山石英二长闪长岩)
锆石为长柱状,长宽比为2:1~3:1,锥面(101)稍比(211)发育,而柱面(100)比(110)发育,平均温度指数(I.T)和平均碱度指数(I.A)分别为359、426(吴才来等,1994)。CL图像显示,锆石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且环带的条纹非常细(图5.3)。测定结果表明,该样品的锆石U、Th含量分别为(119~462)×10-6和(48~435)×10-,Th/U比值变化于0.36~1.19之间(大多数>0.5),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27.1±1.4 Ma~136.4±1.2 Ma之间,平均年龄为139.3±1.2 Ma(MSWD=1.2,n=8),与238U/206Pb-207Pb/206Pb得出的谐和年龄(139.7±2.4 Ma)几乎一致(图5.4)。
图5.3 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图5.4 铜陵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锆石238U/206Pb-207Pb/206Pb谐和曲线和平均年龄
(6)样品07CL507(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
锆石为柱状,长宽比在2:1~4:1之间。大多数锆石的CL图像显示振荡环带结构(图5.3),这是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Pidgeon et al.,1998)。部分锆石含有老的继承性核,如5号和7号锆石。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57~737)×10-6和(40~569)×10-6,Th/U比值为0.35~1.32(附表1),其中1号、8.1号和8.2号锆石分别为0.35、0.41和0.41,其余锆石均>0.5。Th、U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12颗锆石14个测点的U-Pb年龄变化于2461±15Ma~133.0±1.2 Ma之间,除去老的继承性锆石测点,其余测点得出的年龄平均为141.7±1.4 Ma(MSWD =1.0,n =9),代表岩浆结晶的年龄(图5.4)。锆石的238U/206Pb -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467±120 Ma,下交点年龄为143.1±3.9 Ma(图5.4)。上交点年龄可解释为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可解释为岩浆的结晶时代,并与平均年龄(141.7±1.4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图5.4)。
(7)样品07CL512(天鹅抱蛋石英二长闪长岩)
锆石具有较好的柱面和锥面,长宽比为2:1~3:1,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部分锆石具有老的继承性核,如3号、8号和11号锆石(图5.5)。12颗锆石14个测点结果表明,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75~284)×10-6和(29~603)×10-6,锆石的Th/U比值变化于0.41 ~2.19之间(附表1),Th、U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14个测点得出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606±7 Ma~134.3±2.7 Ma之间,除3号、4号、8.1号和11.1号锆石外,其余锆石得出平均年龄为141.3±1.3 Ma(MSWD =1.8,n=8)(图5.4)。锆石3号、8.1号、11.1号测点为老的继承性锆石核,年龄分别为837.6±6.3 Ma、2606±7 Ma和936.6±6.2 Ma;4号测点横跨在老的核和幔部之间,年龄为778.7±4.7 Ma。锆石的238U/206Pb -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612±75 Ma,下交点年龄为139.5±2.8 Ma(图5.4)。上交点年龄可解释为老的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可解释为岩浆的结晶时代,并与平均年龄(141.3±1.3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图5.4)。
(8)样品07CL521(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
锆石为短柱状,长宽比为1:1~1.5:1,具有较好的振荡环带(图5.5)。10颗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88~457)×10-6和(50~588)×10-6,锆石的Th/U比值变化于0.56~1.33之间(附表1),Th、U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91 ,206Pb/238U年龄变化于164.1±1.1 Ma~133.7±1.8 Ma之间,除去不谐和的测点后,得出平均年龄为142.8±1.6 Ma(MSWD=1.8,n=8)。锆石的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年龄为146.0±3.0 Ma(MSWD =0.99)(图5.4),与平均年龄(142.8±1.6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图5.4)。
(9)样品HCZK683(胡村花岗闪长岩)
锆石为自形柱状,长宽比为2:1 ~3:1,晶形特征与大团山岩体中的类似,但平均温度指数(I.T)和平均碱度指数(I.A)略高于大团山岩体,分别为418和440,反映岩浆的温度和碱度略高于大团山岩体(吴才来等,1994)。CL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图5.5),部分锆石含有针状的矿物包裹体,如6号锆石。测定结果表明,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161~614)×10-6和(86~813)×10-6,Th/U比值变化于0.37~1.52之间,除8号锆石为0.37外,其余锆石均>0.60(附表1)。Pb/U年龄变化于142.8±1.3 Ma~133.6±1.5 Ma,平均年龄为140.9±1.2 Ma(MSWD =0.6,n =6),与238U/206Pb-207Pb/206Pb得出的谐和年龄(141.6±3.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图5.6)。
图5.5 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10)样品07CL505(南洪冲花岗闪长岩)
该样品锆石的长宽比变化较大,为1:1和4:1,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明显的环带结构(图5.5)。锆石U的含量变化于(79~521)×10-6之间,Th变化于(50~397)×10-6之间,U、Th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Th/U比值一般>0.5,变化于0.57~0.99之间(附表1)。锆石年龄变化范围为722.7±4.8 Ma~123.3±2.1 Ma,其中,2号和6号锆石的年龄分别为577.9±5.8 Ma和722.7±4.8 Ma,2号锆石可能为一捕获的老的锆石,核部似乎发生了不完全熔融,6号锆石核部与幔部之间以及中间部位均有黑色的CL影像,放射性206Pb的含量(20×10-6)远远高于其他锆石[(1.5~9.9)×10-6],可能反映该锆石受到了后期流体的改造,有Pb的加入或带出(Cherniak et al.,2000)。去除这两颗锆石,其余锆石的平均年龄为138.8±1.3 Ma(MSWD=1.1,n =12)(图5.6)。锆石的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841±74 Ma,下交点年龄为137±13 Ma(MSWD =1.5)(图5.6)。上交点年龄可解释为花岗闪长岩的继承性锆石时代,而下交点年龄可解释为岩浆的结晶时代,但误差较大,与平均年龄(138.8±1.3 Ma)基本一致(图5.6)。
(11)样品FHS2(凤凰山花岗闪长岩)
锆石呈长柱状,长宽比为2:1~3:1,具有较好的振荡环带,部分含有矿物包裹体(图5.7)。这些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225~573)×10-6和(79~481)×10-6,除1号锆石的Th/U比值为0.27外,其余的均>0.5(变化于0.59~1.13之间)(附表1),Th、U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11颗锆石定年得出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690.8±4.1 Ma~140.0±1.2 Ma之间,除1号、3号和11号锆石外,其余锆石得出平均年龄为142.0±0.8 Ma(MSWD=1.0,n=8)。1号和3号锆石具有老的继承性核,测点位置横跨了核部和幔部,产生的混合年龄分别为531.4±2.8 Ma和690.8±4.1 Ma,与1号和3号锆石不同,11号锆石的核部与幔部之间具有一圈形状不规则的黑圈(图5.7),表明锆石受后期流体的改造发生了Pb的加入或带出(Cheriak et al.,2000),核部年龄为234.8±1.9 Ma。锆石的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837±53 Ma,下交点年龄为148.5±9.5 Ma(图5.6)。上交点年龄可解释为花岗闪长岩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可解释为岩浆的结晶时代,并与平均年龄(142.0±0.8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图5.6)。
(12)样品07CL519(沙滩脚花岗闪长岩)
锆石为柱状,长宽比为2:1 ~3:1,具有较好的振荡环带,部分锆石具有老的继承性核,如5号、8号、9号和10号锆石(图5.7)。14颗锆石定年结果表明,锆石的U、Th含量分别为(85~408)×10-6和(42~203)×10-6,锆石的232Th/238U比值变化于0.22~0.72之间(附表1),Th、U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除5号、8号、9号和10号锆石的年龄分别为844±4 Ma、1994±14 Ma、1801±11 Ma和2403±8 Ma外,其余锆石年龄变化于147.2±1.5 Ma~135.3±1.1 Ma之间,平均年龄为144.1±1.2 Ma(MSWD=0.92,n=9)。锆石的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1995±29 Ma,下交点年龄为144.3±2.3 Ma(MSWD=0.9,n=9)(图5.6)。上交点年龄可解释为花岗闪长岩的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可解释为岩浆的结晶时代,并与平均年龄(144.1±1.2Ma)非常一致(图5.6)。
图5.6 铜陵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锆石238U/206Pb-207Pb/206Pb谐和曲线和平均年龄
图5.7 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13)样品YSZ3(瑶山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为自形的长柱状,长宽比值为2:1 ~4:1。CL图像显示,锆石具有非常好的振荡环带,并含有矿物包裹体(图5.7),如锆石1、5和7。锆石的U和Th含量较低,分别为(242~386)×10-6和(18~93)×10-6,Th/U比值较低,为0.06~0.53(附表1),Th和U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48)。5号和7号锆石含有老的继承性核,测得年龄分别为2330±12 Ma和2104±13 Ma。其余锆石得出206Pb/238U年龄变化于155.6±1.3 Ma~143.6±1.1 Ma之间,平均年龄为146.0±0.9 Ma(MSWD =0.8,n=8)。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476±12 Ma,下交点年龄为148.1±1.9 Ma(图5.6)。上交点年龄反映了花岗闪长斑岩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代表岩浆结晶的时代,且在误差范围内与平均年龄(146.0±0.9 Ma)一致。
(14)样品07CL516(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为自形的长柱状,长宽比为2:1 ~5:1。CL图像显示,锆石具有非常好的振荡环带(图5.7)。锆石U的含量为(137~497)×10-6,Th的含量非常低,为(5~85)×10-6,Th/U比值较低,除12号锆石为0.64以外,其余的变化于0.03~0.10之间(附表1),Th和U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除12号锆石为老的继承性核(年龄为2484±10 Ma)外,其余锆石的年龄变化范围不大(206Pb/238U年龄变化于152.3±1.0 Ma~144.0±1.1 Ma之间),平均年龄为147.2±1.5 Ma(MSWD =0.7,n=6)。238U/206Pb-207Pb/206Pb比值得出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483±65 Ma,下交点年龄为147.9±2.3 Ma(MSWD =2.5)(图5.6)。上交点年龄反映了花岗闪长斑岩继承性锆石的时代,而下交点年龄代表岩浆结晶的时代,这一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平均年龄(147.2±1.5 Ma)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