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6: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1:26
张光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籍。30年代起投身进步戏剧与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1937年重新入党。1938年出版《街头剧创作集》,1939年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奔赴延安,同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黄河颂》,经冼星海谱曲,广为传唱。1940年在重庆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2年回到云南,创作《阿细人的歌》及《绿色的伊拉瓦底》。1984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44年在云南参与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1945年被迫出走缅甸,从事反法西斯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到1944年编写《阿细人的歌》,创作《绿色的伊拉瓦底》。198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发表《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主旨报告。发表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和《文艺辩论集》。1957年出版《五月花》,收录解放前后的代表作,包括《屈原》、《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1982年发表《风雨文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1936年在武汉发表《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8年出版《街头剧创作集》。1940年在重庆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到1944年编写《阿细人的歌》。198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1957年发表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和《文艺辩论集》。1982年发表《风雨文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1936年在武汉发表《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8年出版《街头剧创作集》。1940年在重庆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到1944年编写《阿细人的歌》。198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1957年发表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和《文艺辩论集》。1982年发表《风雨文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
张光年(1913-2002.1.28 ),男,笔名光未然,汉族,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 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国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