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9: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23:43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作为既产稻谷又产棉布的地区,本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有更积极的反应,提高产量出口更多的稻米与棉布。然而,据吴承明的研究,在18世纪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有少许小麦进入长途贸易;江汉棉布在长途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小。实际上,江汉平原在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是为本地消费,特别是农家自身消费。
外地移民移居江汉平原,主要是因为那儿有大量可垦的荒地。这些移民多为战争难民或灾民,以及从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来的人。他们移居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尽管他们当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寻找到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的不断变迁,因为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们垦荒意在获取生存之资,而不在追逐市场利润。有的小农虽也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但其行为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
粮食与棉布是明清时期进入长途流通的两种主要农产品。据吴承明的研究,这两种物品在市场上的增长,尤其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约有3600万石稻谷进入长途流通领域,除600万石漕粮外,有3000万石是商品粮。其中长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粮食输入区,而第二项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万匹进入长途流通市场。
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卷入市场与多种因素有关。江汉平原的移民主要是为了生存而垦荒,他们的行为受到当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即使有的小农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其行为也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因此,江汉平原在18世纪中期之前,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是为本地消费。
综上所述,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虽然具备生产稻谷和棉布的条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移民主要是为了生存而垦荒,环境条件的制约,以及市场卷入的复杂性,使得江汉平原在这一时期的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尽管如此,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江汉平原,是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介于北纬29°26′~31°10′,东经111°45′~114°16′。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物产丰富,是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位于长江中游,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