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我想参加博雅杯,应该读哪些书籍来打好基础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3: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02:45
文学类推荐著作:
葛兆光:《唐诗选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遇春:《春醪集 泪与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历史学类推荐著作:
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哲学类推荐著作:
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商务印书馆,1999年。
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0年。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冯友兰:《新原道》,三联书店,2007年。
文物与博物馆学类推荐著作:
保罗·G·巴恩主编:《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苏珊·伍德福特:《剑桥艺术史》(1-3),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孙机、杨泓:《文物丛谈》文物出版社,1991年。
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外文出版社,1994年。
余秋雨主编:《藏着的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以上这些摘自博雅杯公示的推荐著作.
当然您不必拘泥于这些,独辟蹊径也不失为良策.
只要是文学名著,中外的都可以.
复旦的评审更关注思想的创新.
华丽的词藻或应试的文章结构都是不可取的.
下面这篇范文是获得博雅杯一等奖的文章.
节选的. 希望能够为你的写作打开思路.
【“道”与“文”--从《文心雕龙》谈起】
作者:江睿杰,毕业于复兴高级中学,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刘勰过人之处在于他穷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废文。“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其中蕴藏了一种态度,即并不要求作者完全按照圣人之道去创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寻“道”的本意。
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与时高下”,人的禀赋各异,看问题受时间空间各种因素影响,虽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结果却极难有完全相同的。由于对道的追溯结果不同,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学作品上会有迥异的表现。所以,无法片面去追求用完美的“道”来评价和指导文学创作,那样势必会造成没有一样能够使用的标准的荒谬局面。文学的价值存在于追溯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在文字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礼教治政云尔”等,就忽略了文学本质的特殊属性,而将之简单等同于宣传工具。而缺乏了文字这个媒介,文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形式。刘勰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式和内容并重,怎么用文字来尽可能贴切表达“志”才是文学创作应当关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并非以儒家教化作为他认为的根本之“道”。之所以“论文必征于圣”,是因为刘勰认为孔子思想与“道”的本意相通,因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并没有粗率的就将儒家之道定为评价文章的唯一或最高标准。下面《宗经篇》提出了“圣文之殊质……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的观点。实际上是确认了形式对于内容表达效果的重要影响。
故此到了《辩骚篇》刘勰的风骨见识显露。“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的论断极其分明的把标准的“道”和文学评价区分开来。他指出屈原的作品虽然“异乎经典”,但是实际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这乃是刘勰宗经而不泥经,将文论扎根于文学本质的体现。这种以道为本,文道并重的观点不止在当时振聋发聩,在近日仍然有这极其深远的影响。刘勰确实担当的起他自己褒美屈原的话“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博雅杯真的是你实现梦想的筹码.
写出自己的独到,就是成功.
江睿杰真的是一位奇才.极有底蕴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不失幽默. 人非常随和的.
赫赫~ 他高三的时候就已经这么有思想了~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愿你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复旦中文系的大家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