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5: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2:23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方法多样,包括Schatzker的高、低分类,Althoff的A、B、C、D型,以及Anderson和D'Alonzo的Ⅰ、Ⅱ、Ⅲ型。Ⅰ型(齿尖骨折)占4%,Ⅱ型(基底部骨折,常见,占65%)和Ⅲ型(枢椎体部骨折,占31%)依据骨折位置和程度进行区分。Hadly等提出的ⅡA型,特征为基底部骨折和较大的游离骨块,Pederson和Kostuil则区分了ⅡB和ⅡC型,前者对应于Anderson和D'Alonzo的Ⅱ型和Althoff的B型,后者类似于Althoff的A型。
特殊类型的齿状突骨折包括骨骺分离,发生在7岁前。罕见的垂直骨折仅见于两例文献报道。骨折的损伤机制复杂,Althoff的研究表明,前后水平方向的外力主要影响韧带,而非骨折。水平剪切和轴向压缩是主要的骨折机制,侧方打击则可能导致A型(ⅡC型)骨折。Mouradian和Doherty的研究也支持这些观点,但也强调个别临床案例可能与常规机制不同,如Pederson的过伸暴力导致的ⅡC型骨折。
横韧带在齿状突骨折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在屈曲、伸展、侧屈和旋转暴力中传递能量,导致骨折。例如,在屈曲型损伤中,一个完整的横韧带能传递足够的力,引发骨折和向前移位。在旋转暴力下,翼状韧带的伸展、关节紧张以及寰枢关节受力的增大,都增加了齿状突骨折的风险。
枢椎齿状骨折并非少见,在*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药物疗法:石膏固定;牵引复位;Halo支架固定;前路螺丝钉骨折端间加压内固定术;后路融合术;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