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有哪些历史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23:4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0:25
牛黄最早记载于汉《神农本草经》,牛黄被列为上品,记载“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为世之神物,诸药莫及。牛黄气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牛黄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耶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唐甄权《药性论》论牛黄“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唐孙思藐《千金翼方》论牛黄“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
宋《日华子》论牛黄“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日用本草》:“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牛黄:“苦、平、有小毒。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明缪仲淳《本草经疏》记“牛为土畜,其性甘平,惟食百草,其精华凝结为黄,能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为世神物,诸药莫及也。小儿惊痫寒热,热盛口不能开,及大人癫狂痫痉者,皆肝、心二经一邪热胶痰为病。牛黄药味气凉,入二经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热自疗矣。小儿百病多属胎热,入心养神,除热解毒,故悉主之。”
清严西亭《得配本草》:“牛黄苦凉,入手少阴足厥经。清心火,通关窍,入肝脏,引风外出,透胞络,合于神明,化胎毒,治惊痫”。
清张璐《本草逢原》:“苦平有小毒。牛有黄,是牛之病也。其病之在心及肝胆之间,凝结成黄,故还治心及肝胆之病。本经治惊痫寒热,狂痉邪鬼,皆痰热所致,其功长于清心化热,利痰凉惊,安神辟恶。其风中心脏者,亦必用之。
清张秉《本草便读》:“甘苦微凉,芳香无毒。清心肝之烦热,达窍搜邪,假灵气以生成。疏风解毒,惊痫痰迷须取用,喉痹痘后最相宜。”
清汪昂《本草备要》:“治中风入脏,惊痫口噤。”
《本草从新》:“清心解热,利痰凉惊,通窍辟邪。治中风入脏,惊痫口禁,小儿胎毒,痰热诸疾。”
《药性切用》:“清心利窍,豁痰安神,为惊痫入脏专用。”
《会约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咽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中药大辞典》记载牛黄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疗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1990年版记载“牛黄清热,解毒,镇惊,祛痰,主治高热神昏谵语,狂躁,小儿惊风抽搐,痰烻壅盛,痈肿疗疮。”
《中华本草》记载牛黄功能主治为“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窍闭,惊痫抽搐,小儿急惊,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痈肿疔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牛黄功能主治为“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厥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0:26
牛黄最早记载于汉《神农本草经》,牛黄被列为上品,记载“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为世之神物,诸药莫及。牛黄气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牛黄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耶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唐甄权《药性论》论牛黄“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唐孙思藐《千金翼方》论牛黄“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
宋《日华子》论牛黄“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日用本草》:“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