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9:31
共0个回答
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处处志之”,最终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渔人偶遇桃源, 处处志之 最终却 不复得路 ,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明了桃花源乃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地,可思可想却不可即,作者心中亦知桃花源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渔人只得偶入却无法再寻。乌托邦之美在于遥不可及,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它只能昙花一现,这是作者对它的定义,但其中亦有梦想无法实现的怅然。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为什么最终却不复得路桃花源里的人平凡善良简单。不问世事质朴。。渔人却想留下标记为了自己的利益好让以后能带着其他人进来。也说明了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
桃花源记问题1.文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两者都说后人找不到渔人到过的桃源,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想象为何会找不到,桃源到底到哪里去了,是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的。2.《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渔人偶遇桃园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对桃花源般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希望另一个自己找到那样的地方不再回来。应该是对现世有一些失望和烦恼。就像学生希望有个地方没有学校作业尽情玩耍
求2008 年中考试题(桃花源记)及答案 拜托了啊!!!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 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选文2,3段略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