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 | 愿你我皆摆脱冷气,从此只是向上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6: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3:56
鲁迅先生曾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有想过: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想/不想度过这样的青春!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答案,那么这部根正苗红的党史献礼剧——《觉醒年代》里的他们,会给你一点点启示。
100多年前,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有一群青年,如利剑破长空,如炬火穿黑夜。
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情怀有行动,遇困境却热血不灭,敢想敢做。
为自己热爱的祖国寻求新的出路,是他们的毕生理想信念。为此,他们不断尝试,不懈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时局动荡,危机四伏,随时会被抓进监狱,但生死抉择面前,他们并不曾退缩逃避,而是坦荡从容,舍生取义。
一战结束,“收回青岛”的问题被提上日程。郭心刚在胡适先生的课堂上想要讨论山东问题,当先生责备他不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讨论这个问题,并说出“山东问题的决定权在威尔逊,而不在你一个学生”时,他据理力争,感情饱满,不卑不亢。
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将失,郭心刚枯坐河边,因悲愤痛心而一夜白头。他用自己的鲜血写就“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参加五四示威*,最终吐血而亡,郁郁不止。
郭心刚的原型人物之一,叫郭钦光,去世时,仅24岁。根据史料记载,*示威时,他曾奋不顾身追击卖*,疲劳过度,又看到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气愤吐血。后来,在医院里听说许多与他一起*的学生被捕,呕血更加严重。弥留之际,郭钦光长叹道:“国家濒危,*尤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
剧中陈独秀先生那句“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当真字字戳心,振聋发聩!
这也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意识到一定要去思考一个问题: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陈延年、陈乔年,是陈独秀的儿子。少年时起,他们便自力更生,生活简朴,很早就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的不幸和底层人民的劳苦,便有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
陈延年坚持“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的“六不”原则,为了自己的信仰,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准备牺牲一切;受大哥陈延年的影响,陈乔年也抱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的坚定信念。最后,在上海被捕时,两人面对敌人的酷刑,也未曾有过半点屈服。
早期,兄弟两人信奉无*主义,在李大钊先生的鼓励下,陈延年与郭心刚等人一起走向实践之路,成立工读互助社,试验克鲁泡特金的理论是否适用当时的中国。
这场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互助社解散的那天,青年们围绕冉冉火苗高唱《祖国歌》,“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一时失败算得了什么,困惑迷茫又算得了什么,*道路纵使万般坎坷,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救国救民乃“吾辈”担当,义不容辞!
此路不通,那便再去寻找别的道路,读书、斗争,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从不低头认怂,只是坚定地躬身力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如此,才得以不断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追求理想。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百年不过弹指一瞬。回首望去,民族危难之际,面对大众疾苦,有一群青年没有选择独善其身,他们敢于发声、敢于舍身;他们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他乡学习,只为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流淌着血泪的年轻面孔上,充满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风云变幻,一代代青年的面孔虽已被改变,但精神内核永远不变。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与君共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3:56
鲁迅先生曾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有想过: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想/不想度过这样的青春!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答案,那么这部根正苗红的党史献礼剧——《觉醒年代》里的他们,会给你一点点启示。
100多年前,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有一群青年,如利剑破长空,如炬火穿黑夜。
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情怀有行动,遇困境却热血不灭,敢想敢做。
为自己热爱的祖国寻求新的出路,是他们的毕生理想信念。为此,他们不断尝试,不懈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时局动荡,危机四伏,随时会被抓进监狱,但生死抉择面前,他们并不曾退缩逃避,而是坦荡从容,舍生取义。
一战结束,“收回青岛”的问题被提上日程。郭心刚在胡适先生的课堂上想要讨论山东问题,当先生责备他不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讨论这个问题,并说出“山东问题的决定权在威尔逊,而不在你一个学生”时,他据理力争,感情饱满,不卑不亢。
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将失,郭心刚枯坐河边,因悲愤痛心而一夜白头。他用自己的鲜血写就“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参加五四示威*,最终吐血而亡,郁郁不止。
郭心刚的原型人物之一,叫郭钦光,去世时,仅24岁。根据史料记载,*示威时,他曾奋不顾身追击卖*,疲劳过度,又看到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气愤吐血。后来,在医院里听说许多与他一起*的学生被捕,呕血更加严重。弥留之际,郭钦光长叹道:“国家濒危,*尤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
剧中陈独秀先生那句“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当真字字戳心,振聋发聩!
这也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意识到一定要去思考一个问题: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陈延年、陈乔年,是陈独秀的儿子。少年时起,他们便自力更生,生活简朴,很早就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的不幸和底层人民的劳苦,便有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
陈延年坚持“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的“六不”原则,为了自己的信仰,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准备牺牲一切;受大哥陈延年的影响,陈乔年也抱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的坚定信念。最后,在上海被捕时,两人面对敌人的酷刑,也未曾有过半点屈服。
早期,兄弟两人信奉无*主义,在李大钊先生的鼓励下,陈延年与郭心刚等人一起走向实践之路,成立工读互助社,试验克鲁泡特金的理论是否适用当时的中国。
这场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互助社解散的那天,青年们围绕冉冉火苗高唱《祖国歌》,“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一时失败算得了什么,困惑迷茫又算得了什么,*道路纵使万般坎坷,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救国救民乃“吾辈”担当,义不容辞!
此路不通,那便再去寻找别的道路,读书、斗争,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从不低头认怂,只是坚定地躬身力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如此,才得以不断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追求理想。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百年不过弹指一瞬。回首望去,民族危难之际,面对大众疾苦,有一群青年没有选择独善其身,他们敢于发声、敢于舍身;他们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他乡学习,只为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流淌着血泪的年轻面孔上,充满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风云变幻,一代代青年的面孔虽已被改变,但精神内核永远不变。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