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6: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5:28
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这些自然条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史前时期,自然富源,尤其是生活资料的富源,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劳动资料的富源变得更为关键。以英国和印度、古代雅典、科林斯与黑海沿岸地区为例,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显。
自然环境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剩余劳动。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等条件能减少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劳动时间,使更多劳动成为剩余劳动。古埃及的气候温和,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间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且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肥力,直接影响剩余劳动量。然而,最肥沃的土壤并非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自然环境的多样化与差异性,促进社会分工,推动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兴修水利等工程,利用人工渠道灌溉,不仅改善土地利用效率,还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良好的自然条件能够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和国家中,同一劳动量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导致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剩余劳动的实际存在与实现。李嘉图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固有特征,而穆勒则认为利润源于劳动生产力,忽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总结而言,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其作用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其发展程度决定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良好的自然条件仅提供可能性,而非现实性,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