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壶歌相关人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1: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06:06
王敦,字处仲,公元266年至324年活跃,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北)的杰出人物。他与东晋丞相王导有着紧密的家族联系,作为王导的堂兄,他在早期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敦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东晋时期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王导一起,为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贡献了力量,两人共同辅佐新政权,奠定了其在朝中的稳固地位。然而,王敦并未满足于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内心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变,史称“王敦之乱”。这次事件不仅改变了东晋的*格局,也揭示了王敦个*力*的膨胀和*手腕的运用。尽管王敦在历史上的行为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东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缺壶歌相关人物
王敦,字处仲,公元266年至324年活跃,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北)的杰出人物。他与东晋丞相王导有着紧密的家族联系,作为王导的堂兄,他在早期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敦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东晋时期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王导一起,为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贡献了力量,两人共同辅佐新政...
缺壶歌示例
元朝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中提到,邺下的风流人物在晋代众多,其中蕴含的豪情壮志,可见于对缺壶歌的怀念。宋代的苏轼在回应刘景文的诗中,劝诫不要因为老骥伏枥而向往千里,即使醉后哀歌,也不忘缺壶敲击的寄托。清朝的钮琇在《觚賸·虎林军营唱和》中记载了一段历史故事,名唤吴愧菴的人物因涉及史事...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3,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继第二首诗之后,元好问在第三首中继续探讨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以“邺下风流在晋多”开篇,他提及了建安文学的辉煌,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在晋朝,尽管时局动荡,但仍有英雄人物如刘琨,以及带有缺壶歌故事的枭雄王敦,他们对建安诗歌的热爱,显示了建安风骨的深远影响。“壮怀犹见缺壶歌”部分,...
缺壶歌详细释义
缺壶歌成为了王敦表达壮志的象征,其击壶的场景成为了历史上的典故。每当提及“缺壶歌”,人们会联想到王敦那永不消减的豪情和壮志,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坚韧与决心。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对权力与理想冲突的写照。
缺壶歌的解释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 如意 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 《晋书·王敦传》 。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 金 元好问 《论诗》 诗之三:“ 邺 下风流在 晋 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词语分解 缺的解释 缺 ē 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残破:缺点。缺口。
元好问是谁?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心画心声总失真...
缺唾壶同源典故
碎唾壶"和"缺唾壶"都指向了破损和残缺,"缺壶歌"和"缺壶声"则寓意着生活的不完整和遗憾。"醉击玉壶"或许是在酒后释放情感,"银壶缺"则是对美好事物渐行渐远的惋惜。总的来说,唾壶不仅是一个日常用品,更是情感的载体,历史的见证,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唾壶击碎同源典故
"碎唾壶"与"缺唾壶",是时间的痕迹,也是人生经历的象征。"缺壶歌"与"缺壶声",在寂静中回荡,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醉击玉壶",或许是在酒后的真实流露,"银壶缺"则是岁月侵蚀后的残缺美。每个与唾壶相关的典故,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故事,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世间的冷暖和情感的起伏。
击缺唾壶同源典故
“碎唾壶”,在破碎中寻找新生,对未来的期待;“缺唾壶”,在缺失中寻找坚韧,对生活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改变,更是对心灵的觉醒,对生活的热爱。“缺壶歌”,在缺憾中寻找旋律,对未来的希望;“缺壶声”,在缺憾中寻找力量,对生活的坚韧。每一次的歌唱,都是对心灵的呼唤,对自我价值的...
缺壶歌的引证解释缺壶歌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见《晋书·王敦传》。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三:“_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缺壶歌的引证解释是:⒈,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引晋王敦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_伏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