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04:45
上海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联盟正式成立助推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9月14日,上海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上海市区块链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企业孵化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机构自发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组织。
联盟主发起单位包括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和区块链铅笔;联合发起单位包括布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BitSE、上海矩真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嘉定工业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区块链不可篡改、共享的特性,可以解决数据真伪和数据所属权的问题,从而被人们奉为所有数据相关行业的最佳解决方案,这其中也包括金融行业。
联盟致力于搭建连接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和对话平台,组织开展政、产、学、研、金等的深度合作,推动区块链行业研究、产业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企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吸引区块链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动行业发展自律,营造区块链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促进上海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高地。
作为全球首个商用落地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平台,布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行业需求,加入联盟。“区块链的模式是自由、民主的,但自由、民主是需要监管的。”布萌总经理杨帆表示,“布萌之所以加入联盟,是希望和政府机构有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和政府相关机构的交流沟通,促进区块链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为金融科技的热门话题,杨帆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场景:“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金融领域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在风控、征信等大数据方面大有可为。同时,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成为节点之一,更好、更低成本的达到监管目的,提高办事效率。”
“后续,布萌将积极参加联盟活动,通过业务分享等方式积极主动的与联盟成员进行沟通,向大众展示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创新成果,为联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杨帆总结道。
区块链应用如何落地?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处于一个探索期,概念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实际落地的真实交易、真实项目可能少一些。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金窝窝网络科技分析认为,三年之内,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和产业开始深度结合,区块链可能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落地。
《数字经济—产业区块链的落地和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区块链的落地和赋能》
内容简介
本书全景式地描述了区块链对各行各业的潜在影响与改变,结合产业区块链应用落地案例,比如产业区块链在金融、智慧城市领域、大消费领域、媒体、通信等领域的典型案例,阐述了产业区块链行业的现状,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的现状以及区块链的应用等问题。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区块链的落地和赋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是一本很好地学习区块链知识的科普读物。
作者韩一,企业管理学博士。泰坦数科CEO,企业数字化投资人,企业数字化“增长六线”理论作者,数字化和区块链在企业应用中的早期研究者。赵焕,数字经济学博士,就职于中国电信,是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高科技技术专家。李波,经济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区块链产业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国际社区学院院长。
区块链落地需解决四个核心问题访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裁陈维随着区块链概念的持续升温以及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加大这一领域的布局和应用。《太古宙-2019年中国区块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区块链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至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投入将达92.7亿元。
陈维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契合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需要。基于此,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陈维还表示,区块链技术还将为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效率+信任”问题待解决
《中国经营报》:尽管不少银行已经探索并研究区块链,但最终落地项目较少。你认为,区块链技术落地难的原因是什么?
陈维:由于区块链主要采用联盟链的技术,这使得银行探索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具体业务落地时,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是安全。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新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安全性要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满足的。由于区块链技术运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这可能会影响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具体业务上的落地。
第二个是效率。在去中心化的设定下,所有的节点要达成共识并且将数据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此目前业务效率较难得到有效兼顾。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比如支付、转账、汇款等业务场景,对时间效率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区块链技术目前与这些业务场景结合仍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个是跨机构共识。联盟链需要联盟各方达成一致,共同推进链的形成和扩张,但在实际业务推进过程中,不同机构对区块链的认识、对联盟链的需求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协调和推进难度。
第四个是经济成本。区块链应用对银行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需配套大量软硬件资源,比如:联盟链需要部署节点、形成共识算法等一系列服务;银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进行开发。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直接产生可见的经济利润,会出现成本和收益的跨期错配。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无论上市与否,都会面临当期考核的问题,使得成本的当期性和收益的滞后性存在一定矛盾。
当然,尽管存在这四个主要矛盾,不少银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可以说,在这方面交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同业前列,尤其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陈维:所谓效率就是时间问题,信任就是安全问题。
关于效率问题,结合交通银行的探索和实践,可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加以解决:第一,通过链上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方式,来提高业务流程的办理效率;第二,研究高性能的公有链技术,来满足交易并发情况下的计算、存储能力;第三,借助云计算,利用云的存储能力,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关于信任问题,主要有三种解决方式:第一,上链之前达成共识,参与方在上链之前必须要签署协议表示同意,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因未达成共识而导致效率降低、难落地的情况发生;第二,采用数字签名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以后再进行上链,确保只有授权方才能看到数据,实现数据权限的控制;第三,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不能篡改,同时还可以进行追溯,确保各参与方对链上的数据保持较高的信任度。
助推长三角资产和资金“同城化”
《中国经营报》:交通银行在区块链场景探索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陈维: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区块链使用场景的探讨,在区块链赋能金融方面,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最适合的场景之一。交通银行基于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实践探索及先发优势,自2016年来已尝试探索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并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该平台已获得两项技术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流程解决方案》和《基于智能合约的Fabric区块链管理方案》,并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8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中国银行家》十佳区块链应用创新奖等奖项。
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机构众多,发行周期较长,同时交易结构也比较复杂,如何使业务更有效率地开展,就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共享、不可篡改四个特征,这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可以与资产证券化实现比较完美的结合。
从业务本身来讲,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完美地契合。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背书情况之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同时还能对信息进行追溯。
《中国经营报》:在实践中,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资产证券化业务?
陈维:在“链交融”平台上,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底层资产和尽调报告等资料,通过数字指纹永久储存在链上,借助区块链的透明、共享、不可篡改等特性,解决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众多参与方之间的互信问题,实现信用穿透;通过一些算法实现链上文件的加密保护,有效缓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一些维护成本和系统运营的压力。自发行亚洲首单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交盈2018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开始算起,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经通过这个平台发行大约七八百亿元规模的项目。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诸如国电电力等更多优质发起机构、专业投资人等资产证券化生态圈用户上链。
“链交融”是“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孵化成果,也是交通银行前中后台共同联动的产物。在前期研发中,业务部门凭借市场敏感度牵头整个项目,中后台部门协同合作。在区块链技术投入应用后,我们还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
除了交通银行内部协同来进行研发之外,交通银行还牵头成立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态圈――“陆家嘴资产证券化联盟”,通过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培育和发展生态圈系统,也是交通银行担当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
《中国经营报》:除了赋能银行具体业务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银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能提供哪些帮助?
陈维: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应用实际上缩短了资产持有人和资金持有人之间的信息距离,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隔的界限。借助区块链技术,“链交融”平台的各个参与者达成资产共识和价格共识,举例来说,上海的资产可以对接到江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资产和资金的“同城化”。
同时,区块链技术对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也能提供一定帮助。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就意味着需要吸引大量的海外资金或者资金管理机构到上海,只有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优质资产才能把海外的资金或者机构留下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际市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规模也很大,相比之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来投资一些国内的优质资产,“链交融”平台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与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自贸区建设以及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战略课题都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将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