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5:14
现代社会,只要身在高位一天,就多一天权益,所以谁都不想早早的退休。其实这种情况在宋代也是一样,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宋代*不愿退休*,一起来看看吧!
【致仕介绍】
致仕”就是还禄位于君,退休养老的意思。”将“致仕”解释为把官职、禄位交还给国君,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君家天下思想的影响之深远。整个国家都是君主的,所有的官职、禄位都是君主赐予的。既然如此,大臣年老了,不能做事了,就要把官职交给君主。
春秋战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领主所有制开始瓦解。至秦朝,终于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度,旧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开始实施新的官僚制度。作为*退休的“致仕”,尽管仍带有古老的“还禄位于君”的意味,却得以保留下来。
【退休条件】
致仕的年龄,历朝不一,即使一朝之内似乎也没作统一的规定。历朝致仕年龄并没有很刻板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礼记》讲的“大夫七十而致仕”,70岁确实是以后历朝制定致仕年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请求致仕的当然理由。*致仕,都要上疏,请求皇帝批准,这与儒家主张的“恭让”观念有关。
【退休待遇】
两汉:*致仕后,朝廷只给其原官职俸禄的1/3,而且只有二千石以上品级的*才能得到;品级低的*退休后一般没有俸禄。
魏晋:官吏退休多不赐予财物,往往授以掌议论之“大夫”的闲职,终老其身。
唐初:国力强盛,*退休后待遇比较好。五品以上*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皇帝恩典,也可得到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告老退休的,各有数量不等的永业田以养老,而且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的。
中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国力衰退,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朋党斗争严重,*日渐*,官吏们开始贪恋官位,退休制度遭到破坏,造成*官吏老化,暮气渐重。直到唐末,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宋代:对退休*的待遇比唐以前诸朝都要优厚,主要表现为:一是按原任官职退休;二是不论文武朝官或后宫内职,凡按制退休者,多增秩,或加恩子孙。宋真宗咸平以后,文武*告老后,甚至还都升一级,授朝官,给半俸,几成定制。
【不愿退休原因】
尽管退休后的待遇如此优厚,但*们还是很少有主动退休的,因为*在任时所能得到的好处是退休后无法比拟的。
宋代:一直有冗官的问题,为了鼓励*退休,朝廷有时也采取致仕赐全俸的措施,然而收效不大。行政支出每年居高不下,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元朝:致仕*一般是月给半俸以养老,只有少数达官显贵和功臣、近臣退休后才能有幸得到全俸。
明朝:致仕*待遇较低。明初,*致仕若得不到特赐,就没有任何俸禄,即使得到特赐,也往往是半禄,得到全禄的很少。直到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致仕才可以得到“月廪”和“岁夫”,就是每月可以从有关部门领取口粮,每年国家派一些仆隶到他们家做事。以后又免除致仕*的“杂泛差徭”。
清朝:致仕*的待遇一般来说比明朝好得多,休致后*基本能得到半俸。有功之臣也可得全俸。清朝特别优待武官,高级武官往往能得到全俸,其他武官根据功绩也能得到不错的待遇。
古代*致仕获得批准后,朝廷大都给予其一定的赏赐。他们在任时,往往因职官品级不同而拥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属于地主阶层。因此,致仕后他们大都不会因俸禄减少或没有俸禄而失去生活保障。对确实家贫的致仕*,*支给一定数量的岁米,“养其终身”。这种情况在明朝是存在的。
【总结】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退休,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古代*把退休称作“致仕”,这多少折*中国古代政体的独有特点,即高度*的皇权是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的。
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就是说,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
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爵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这是说,君主与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
所以,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清朝末年,维新、*志士大量刊印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就是藉此制造*,要求*变革。此后,历史的发展没有沿着君主立宪的道路前行,而是走的民主共和之路,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但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因素,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