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封闭体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7: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3:14
打封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医学词汇,为什么有的运动员坚持“打封闭”,有的运动员坚决拒绝“打封闭”?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从它的名称下手,医学上为什么要称其为打封闭?顾名思义,因为注射的区域从医学的维度上看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医疗区域。生活当中患者最为常见的“打封闭”的身体部位是膝盖,其准确的注射区域是膝关节腔。以此类推,在身体其他部位其他区域打封闭,注射的区域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关节腔、肌肉或者韧带组织。因为注射的生理组织相对“封闭”,可以独立于周边的器官、肌肉和组织进行单独治疗,所以这种治疗方法才叫“打封闭”。

打封闭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从“打封闭针”的注射物之中寻找。所谓“打封闭”的注射物医学上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其一是强的松龙注射液,其二是盐酸普鲁卡因(或它们的同类药物)。两者依据一定的浓度、比例进行混合(至于混合比例则是专业的医学难题),注射不同部位的用量也有着严格依据。
“打封闭”能够对人体起到什么作用?强的松龙是一种人工合成激素,它的主要积极医疗作用就是消炎,减少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盐酸普鲁卡因是一种局部*,可以缓解疼痛。从两种主要注射物的作用就可以看出“打封闭”的作用——一是消炎,二是止痛。
打封闭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副作用呢?同样只能从强的松龙和盐酸普鲁卡因的消极作用入手。正如前文所述,强的松龙是一种激素,所以一般激素所导致的肥胖、多毛、下肢浮肿等副作用都可能会出现,对于运动员而言,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肌无力、肌萎缩等等对职业生涯有致命性危害的副作用也无法完全避免。
事实上,医生使用封闭针时常每次间隔7—10天或1个月,一般连续不超过3—4次。此后如需继续注射,间隔时间会很长,所用的剂量也会很少,因此很少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对于从事非竞技体育行业的大多数人而言,“打封闭”也不失为一种对身体局部区域消炎止痛的理想治疗手段。
消炎和止痛都是从外部干预的医疗措施,它治疗的主体都并不是病灶本身。所以,“打封闭”多年以来都被扣以“治标不治本”的帽子。相关医学文献显示,从作用机制看,封闭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症状属于对症处理。许多颈肩腰腿疼痛症经过一次或几次封闭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且不再复发。因此,不能绝对地认为封闭治疗不能除病根。
“打封闭”的作用和副作用解释一通,对于正常人而言“打封闭”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情;那为什么诸多伟大的运动员把“打封闭”视为危害自己职业生涯的举动呢?

“打封闭”的两个治疗作用当中,“消炎”才是“打封闭”的核心治疗因素;但在残酷的竞技体育当中,“麻醉止痛”的作用经常被当作第一要务来使用——这确实有很大概率造成运动员的二次伤害乃至威胁到整个职业生涯。
疼痛是身体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比方说手被刀划伤,手第一时间向大脑发出的警报就是“疼痛”,发出这个警报一是提醒大脑手受了伤,需要处理和治疗;第二的目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体会,哪里受了伤很疼,大脑会在这个部位要受到再次伤害时条件反射完成自我保护——我们想用受了伤的手拄在桌上起身时,疼痛的手会先于人的大脑条件反射自动“反弹”起来。这是人体自身最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因为这个自我保护机制,人体才不会一伤再伤。
但大多数运动员之所以选择“打封闭”,目的正是关了这最后一层本能的自我保护。几乎所有职业竞技者打封闭的时间,都是比赛前二三十分钟。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打封闭”?只要“打封闭”的位置准确,十几分钟内“麻醉止痛”就可以见效。这样一来,运动员就能毫无痛感,在比赛当中貌似像正常一样的做竞技动作。受伤的人哪能像健健康康时一样全力加速跑,完全发力向上跳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本来已经受伤的躯干、肌肉乃至骨骼组织更容易二次受伤,打个比方,本来韧带只是轻微撕裂,轻微撕裂的韧带毫无疼痛感再度正常发力会导致什么后果?重度撕裂!那么要撕裂到什么程度你才会有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呢?直到这条韧带彻底断裂,那场比赛当中你都不会再有任何感觉。你已经把自己身体疼痛的警报彻彻底底的关了——那个所谓“封闭区域”受再大的伤害身体都没有能力反馈给大脑。就韧带而言,“打封闭”会使得韧带更脆,柔韧性变差,二次重伤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大多数职业运动员选择开赛前“打封闭”,就相当于对受伤的部位打了一针麻醉剂。中国有句老话叫“伤筋动骨一百天”,只要一针“打封闭”,从身体疼痛缓解程度而言直接能做到“伤筋动骨半小时”。2012年年初科比遭遇了严重的手腕伤,小飞侠不得不选择每场比赛前都“打封闭”止疼出战,科比对于“打封闭”后自身的手感、球感的描述,也和打了麻醉十分类似,当记者问到“你难道在每场比赛都会注射封闭吗?”科比回答着实令人惊讶:“是的,当然了,我会去这样做,一旦当你打了封闭,我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我甚至无法感觉到球在手里,已经完全麻木了。”
在被“打了麻醉”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受伤区域二次受伤的严重程度根本无法预估——这正是职业运动员“打封闭”上场最可怕的地方,一场比赛毁了整个职业生涯,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打封闭”的运动员对于这种“暂时性”治疗方式的风险不可能不心知肚明,那为什么还有运动员选择铤而走险呢?这个一个无比复杂的人性问题,愿意让一个人不惜付出自残的代价——有的人是为了利益,有的人是为了荣誉,大多数运动员是综合考量两个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
中国的体育迷最能理解运动员“打封闭”的例子,恐怕非飞人刘翔莫属。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秒91追平110米栏世界纪录夺冠,创造了黄种人在径赛直道项目上的奇迹。此后的北京奥运会周期,刘翔包揽了太多世界大赛冠军,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尘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夺冠。家门口的奥运会进入倒计时,天价的赞助商争先恐后的找来——大多数人只看到多笔赞助费用创下历史记录,却不知晓刘翔的多起赞助合同条款,都与刘翔2008年北京奥运会家门口的表现息息相关。
刘翔的北京奥运会之旅,早已经不仅仅是他本人和赞助商的事情,整个中国都无法接受刘翔不参加110米栏决赛!所以,重伤在身的刘翔只有咬着牙上。刘翔的伤远比想象的严重,“打封闭”都无法掩盖飞人的疼痛感,迫不得已,“队医用手法在跟腱和跟骨使劲按做一些强刺激,让它麻木。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事,怎么样去处理这样的伤病。用脚去踢墙是因为当时心里比较着急,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没想到自己会比不了赛。”四年之后的伦敦,同样的悲剧再度上演。
篮球场上至今“打封闭”出战最美的佳话,莫过于“里德王者归来”!1970年湖人和尼克斯闯进NBA总决赛,尼克斯当家球星威利斯里德在总决赛第五场比赛中遭遇了大腿肌肉撕裂,尼克斯的夺冠希望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威利斯里德因伤缺席第六场总决赛,湖人把总比分扳成3-3。抢七争冠大战,威利斯里德选择“打封闭”强行复出振奋士气,“麻醉”一过威利斯里德就被替换下场,他也仅仅得到4分,但士气受到鼓舞的尼克斯最终拿下湖人获得历史上第一座总冠军奖杯!
威利斯里德事后这样回忆:“我不想20年后,当我盯着镜子看着自己时,后悔自己不曾上场。”NBA诸如麦迪、伊巴卡等人也曾为了团队荣誉殊死一搏,但“自残”的选择却造成了身体受到更大的不可逆伤害,职业生涯从此一落千丈。
玻璃体质成为罗伊斯向世界级球星进击的最大阻碍,罗伊斯之所以屡屡受伤,连恩师法尔夫都表示有可能跟“打封闭”有关。20岁那年,罗伊斯所在的门兴队每一场比赛都需要为了保级而战斗,罗伊斯是门兴最不可或缺的干将。最关键的时候,罗伊斯受伤了。缺少罗伊斯,门兴的保级之路毫无疑问将会更加险恶!“当时队医(对我说)孩子太小了,打封闭会有其他影响。但是马尔科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自己也非常想上场,当时就觉得比赛也关键,试一次,后来挺后悔的。”众所周知罗伊斯的身体发育本来就晚,尚处在身体发育期就“打封闭”坚持比赛——贯穿罗伊斯整个职业生涯的玻璃体质,极有可能那时候就埋下了地雷。
“打封闭”本身并不可怕,普通人打完封闭好好的养着受伤的地方,这种治疗方式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职业运动员登场比赛前“打封闭”毫无疑问是可怕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而言是放弃自己,争取胜利和荣誉。职业运动员做这样的选择应该谨慎加谨慎,作为普通球迷,我们更不应该鼓励甚至道德绑架球员“打封闭”。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3:14
打封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医学词汇,为什么有的运动员坚持“打封闭”,有的运动员坚决拒绝“打封闭”?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从它的名称下手,医学上为什么要称其为打封闭?顾名思义,因为注射的区域从医学的维度上看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医疗区域。生活当中患者最为常见的“打封闭”的身体部位是膝盖,其准确的注射区域是膝关节腔。以此类推,在身体其他部位其他区域打封闭,注射的区域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关节腔、肌肉或者韧带组织。因为注射的生理组织相对“封闭”,可以独立于周边的器官、肌肉和组织进行单独治疗,所以这种治疗方法才叫“打封闭”。

打封闭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从“打封闭针”的注射物之中寻找。所谓“打封闭”的注射物医学上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其一是强的松龙注射液,其二是盐酸普鲁卡因(或它们的同类药物)。两者依据一定的浓度、比例进行混合(至于混合比例则是专业的医学难题),注射不同部位的用量也有着严格依据。
“打封闭”能够对人体起到什么作用?强的松龙是一种人工合成激素,它的主要积极医疗作用就是消炎,减少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盐酸普鲁卡因是一种局部*,可以缓解疼痛。从两种主要注射物的作用就可以看出“打封闭”的作用——一是消炎,二是止痛。
打封闭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副作用呢?同样只能从强的松龙和盐酸普鲁卡因的消极作用入手。正如前文所述,强的松龙是一种激素,所以一般激素所导致的肥胖、多毛、下肢浮肿等副作用都可能会出现,对于运动员而言,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肌无力、肌萎缩等等对职业生涯有致命性危害的副作用也无法完全避免。
事实上,医生使用封闭针时常每次间隔7—10天或1个月,一般连续不超过3—4次。此后如需继续注射,间隔时间会很长,所用的剂量也会很少,因此很少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对于从事非竞技体育行业的大多数人而言,“打封闭”也不失为一种对身体局部区域消炎止痛的理想治疗手段。
消炎和止痛都是从外部干预的医疗措施,它治疗的主体都并不是病灶本身。所以,“打封闭”多年以来都被扣以“治标不治本”的帽子。相关医学文献显示,从作用机制看,封闭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症状属于对症处理。许多颈肩腰腿疼痛症经过一次或几次封闭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且不再复发。因此,不能绝对地认为封闭治疗不能除病根。
“打封闭”的作用和副作用解释一通,对于正常人而言“打封闭”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情;那为什么诸多伟大的运动员把“打封闭”视为危害自己职业生涯的举动呢?

“打封闭”的两个治疗作用当中,“消炎”才是“打封闭”的核心治疗因素;但在残酷的竞技体育当中,“麻醉止痛”的作用经常被当作第一要务来使用——这确实有很大概率造成运动员的二次伤害乃至威胁到整个职业生涯。
疼痛是身体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比方说手被刀划伤,手第一时间向大脑发出的警报就是“疼痛”,发出这个警报一是提醒大脑手受了伤,需要处理和治疗;第二的目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体会,哪里受了伤很疼,大脑会在这个部位要受到再次伤害时条件反射完成自我保护——我们想用受了伤的手拄在桌上起身时,疼痛的手会先于人的大脑条件反射自动“反弹”起来。这是人体自身最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因为这个自我保护机制,人体才不会一伤再伤。
但大多数运动员之所以选择“打封闭”,目的正是关了这最后一层本能的自我保护。几乎所有职业竞技者打封闭的时间,都是比赛前二三十分钟。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打封闭”?只要“打封闭”的位置准确,十几分钟内“麻醉止痛”就可以见效。这样一来,运动员就能毫无痛感,在比赛当中貌似像正常一样的做竞技动作。受伤的人哪能像健健康康时一样全力加速跑,完全发力向上跳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本来已经受伤的躯干、肌肉乃至骨骼组织更容易二次受伤,打个比方,本来韧带只是轻微撕裂,轻微撕裂的韧带毫无疼痛感再度正常发力会导致什么后果?重度撕裂!那么要撕裂到什么程度你才会有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呢?直到这条韧带彻底断裂,那场比赛当中你都不会再有任何感觉。你已经把自己身体疼痛的警报彻彻底底的关了——那个所谓“封闭区域”受再大的伤害身体都没有能力反馈给大脑。就韧带而言,“打封闭”会使得韧带更脆,柔韧性变差,二次重伤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大多数职业运动员选择开赛前“打封闭”,就相当于对受伤的部位打了一针麻醉剂。中国有句老话叫“伤筋动骨一百天”,只要一针“打封闭”,从身体疼痛缓解程度而言直接能做到“伤筋动骨半小时”。2012年年初科比遭遇了严重的手腕伤,小飞侠不得不选择每场比赛前都“打封闭”止疼出战,科比对于“打封闭”后自身的手感、球感的描述,也和打了麻醉十分类似,当记者问到“你难道在每场比赛都会注射封闭吗?”科比回答着实令人惊讶:“是的,当然了,我会去这样做,一旦当你打了封闭,我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我甚至无法感觉到球在手里,已经完全麻木了。”
在被“打了麻醉”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受伤区域二次受伤的严重程度根本无法预估——这正是职业运动员“打封闭”上场最可怕的地方,一场比赛毁了整个职业生涯,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打封闭”的运动员对于这种“暂时性”治疗方式的风险不可能不心知肚明,那为什么还有运动员选择铤而走险呢?这个一个无比复杂的人性问题,愿意让一个人不惜付出自残的代价——有的人是为了利益,有的人是为了荣誉,大多数运动员是综合考量两个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
中国的体育迷最能理解运动员“打封闭”的例子,恐怕非飞人刘翔莫属。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秒91追平110米栏世界纪录夺冠,创造了黄种人在径赛直道项目上的奇迹。此后的北京奥运会周期,刘翔包揽了太多世界大赛冠军,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尘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夺冠。家门口的奥运会进入倒计时,天价的赞助商争先恐后的找来——大多数人只看到多笔赞助费用创下历史记录,却不知晓刘翔的多起赞助合同条款,都与刘翔2008年北京奥运会家门口的表现息息相关。
刘翔的北京奥运会之旅,早已经不仅仅是他本人和赞助商的事情,整个中国都无法接受刘翔不参加110米栏决赛!所以,重伤在身的刘翔只有咬着牙上。刘翔的伤远比想象的严重,“打封闭”都无法掩盖飞人的疼痛感,迫不得已,“队医用手法在跟腱和跟骨使劲按做一些强刺激,让它麻木。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事,怎么样去处理这样的伤病。用脚去踢墙是因为当时心里比较着急,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没想到自己会比不了赛。”四年之后的伦敦,同样的悲剧再度上演。
篮球场上至今“打封闭”出战最美的佳话,莫过于“里德王者归来”!1970年湖人和尼克斯闯进NBA总决赛,尼克斯当家球星威利斯里德在总决赛第五场比赛中遭遇了大腿肌肉撕裂,尼克斯的夺冠希望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威利斯里德因伤缺席第六场总决赛,湖人把总比分扳成3-3。抢七争冠大战,威利斯里德选择“打封闭”强行复出振奋士气,“麻醉”一过威利斯里德就被替换下场,他也仅仅得到4分,但士气受到鼓舞的尼克斯最终拿下湖人获得历史上第一座总冠军奖杯!
威利斯里德事后这样回忆:“我不想20年后,当我盯着镜子看着自己时,后悔自己不曾上场。”NBA诸如麦迪、伊巴卡等人也曾为了团队荣誉殊死一搏,但“自残”的选择却造成了身体受到更大的不可逆伤害,职业生涯从此一落千丈。
玻璃体质成为罗伊斯向世界级球星进击的最大阻碍,罗伊斯之所以屡屡受伤,连恩师法尔夫都表示有可能跟“打封闭”有关。20岁那年,罗伊斯所在的门兴队每一场比赛都需要为了保级而战斗,罗伊斯是门兴最不可或缺的干将。最关键的时候,罗伊斯受伤了。缺少罗伊斯,门兴的保级之路毫无疑问将会更加险恶!“当时队医(对我说)孩子太小了,打封闭会有其他影响。但是马尔科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自己也非常想上场,当时就觉得比赛也关键,试一次,后来挺后悔的。”众所周知罗伊斯的身体发育本来就晚,尚处在身体发育期就“打封闭”坚持比赛——贯穿罗伊斯整个职业生涯的玻璃体质,极有可能那时候就埋下了地雷。
“打封闭”本身并不可怕,普通人打完封闭好好的养着受伤的地方,这种治疗方式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职业运动员登场比赛前“打封闭”毫无疑问是可怕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而言是放弃自己,争取胜利和荣誉。职业运动员做这样的选择应该谨慎加谨慎,作为普通球迷,我们更不应该鼓励甚至道德绑架球员“打封闭”。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