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7: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44
子弹的种类很多,用途各不相同,为了在战斗中便于区别辨认,在弹头的尖端涂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普通弹
弹头不涂色或涂银色(钢心弹)。它是由铜套包着一个用钢或铅制成的芯。它主要用来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曳光弹
弹头涂有绿色,弹头内前端是铅心,中间有曳光管,管内装有曳光剂,尾部有固定环,可防止曳光剂流出。曳光剂有成分有可燃物(镁粉、镁铅合金粉)氧化物(*锶、*钡、过氧化钡)及粘合剂(酚醛树脂),所以它在夜间飞行时,后面总是拖着一道。曳光弹主要有于显示弹道,指示目标,修正射击等,用它对易穿透的物体射击,可引起燃烧。
燃烧弹
弹头涂有约色,弹头内部前端装有燃烧剂。它同铅热剂,销酸钡、铅粉和镁粉组成。弹头中间有一铜芯,后面装有曳光剂(12.5豪米机*弹头内还有击针和火帽等)。它内藏“火种”,主要用来点燃易燃物质,诸如敌人的草、木伪装设施以及弹药库、燃料库、集结的车辆等。用它对一些薄铁制成的油箱等目标射击,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穿甲燃烧弹
弹头涂有黑色(有的涂黑色加红圈)。它的钢芯是由经过淬火的高碳钢制成的。弹芯外包着铅套。燃烧剂装在弹头内部前端,现在生产的多装在弹头的后端。这纺要用来射击敌人的轻型装甲目标和油箱。
穿甲燃烧曳光弹
弹头涂有红色,顶端涂紫色,主要供一些大口径机*使用。它与燃烧弹的构造基本相同,只是在弹头内部后端装有曳光剂。它聚集了各种弹的特长,既能指示弹道,又能穿甲,同时也能纵火,主要用来对空和对远距离的目标射击。
瞬爆弹
弹头涂白色,它除了外部有被甲外,弹头中部装有炸药,炸药前部装有弹帽、侵彻管、雷管,在炸药后面装有曳光管。它是大口径机*弹,用于对空射击。弹头命中目标时,由于侵彻管和雷管的作用而引爆炸药。弹头在*管内因为没遇到障碍物,所以不会爆炸,但当弹头脱离*口后,未命中目标或障碍特时,曳光剂的火焰也会点燃里面的黑色药,使炸药爆炸。
另外,还有空包弹、教练弹等辅助弹。空包弹主要用以演习,没有弹头,弹壳口收口压花并密封;教练弹主要用以练习装弹、退弹、击发等动作,外形和重量与普通弹相似,弹壳上有三道凹槽,无发射装药,底火为橡皮制成。
美国目前官方的看法是,使用某些特定的精准步*空头弹及冲锋*的空头弹,并不违反海牙公约,可以在战争中使用。
所谓全金属包头弹是法国人在十九世纪发明的,在此之前,弹头是全铅的,主要是因为铅是比较重的一种金属,而且熔点低,很容易加工。 以前的军人,闲暇之时,必须自己熔铅制作弹头,因为每一把*的口径也不太一样,很难统一供应。可是*头有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比较软, 虽然能在*管中顺着来复线旋转而使子弹稳定,但是也因为它软又熔点低,每一发弹头都会在*的来复线沟槽里留下一些铅来,这样子没有多久,来复*就成了光膛*,弹头出膛时不再旋转,也就不再精确了。
瑞士陆军的鲁宾上尉(Edouard Rubin, Superintendent of the Swiss Government Arms Laboratory at Thun, 他也在1888设计了英国的.303 British, 7.7mmX56子弹。 最后晋升到上校)想到,为什么不在铅的外面,裹上一层薄薄的铜,铜比较硬,可是还是可以和来复线产生作用,却不会很快就填满了来复线。于是从此我们就有了全金属包头弹。 虽说是全金属包头,但是一般来说,弹头的底部是没有盖住的。这是因为生产弹头时,先是一段铅条,压成弹头的形状后,塞入一条极薄的铜管内,前面收口,后面就切断了事。 程序上比后面也收口简单多了。现在市面上有完全金属包头弹(Total Metal Jacket, TMJ),那是后面也收口的,是为了防止铅中毒的危险,关于铅中毒的危险,另外再讨论。
全金属及空头弹
FMJ或是TMJ弹头是不会扩张的,除非撞倒非常坚硬的物体,弹头会保持原状,就算是打到人体,也只会穿过去。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
第一:穿透性太强,杀伤力就不够,二次大战日军的三八大盖就是一个好例子,常常一*一个洞,老兵们知道,只要不打在要害上,没什么大碍。
第二:穿透性太强,会危及无辜的第三者。 所以美国的*,很多都规定使用会扩张的弹头, 打中了该打的, 别人不会有事。 当然这是假设*打得中该打的目标。
既然军队只能用全金属包头弹,那么要如何解决杀伤力不够的问题呢?而且世界上的趋势又是将弹药缩小化,使军人能携带更多单位的弹药。那么只好在弹头的出膛速度上和膛线的快慢上来下功夫, 用高初速来补足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弹头的速度高,碰到任何东西都会有强烈的反应, 这就像喷射机撞上了鸟也不得了一样。 另外, 小的弹头在慢膛线的情况下, 比较不稳, 比较会乱窜(Tumble), 击中目标后可能满街跑, 产生极大的创伤(Cavity)。 在六零年代, 美*方最喜欢作一项展示来说服士兵M-16比M-14好。 他们会在一百码的距离放两个西瓜, 没有西瓜就用装满水的塑胶牛奶罐, M-14的7.62mm弹头一定打穿, M-16的5.56mm一旦命中, 通常目标会整个炸碎! 这就是弹头不稳定的结果。 但是弹头不稳, 在飞行的路径上, 碰上了一片落叶也会不知道偏到那里去, 所以后来还是把膛线改快, 现在的M-16已经没有这样的戏剧化效果了。
有一个从一九二零年代就发现的公式可以决定最佳的缠距,称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弹头初速为1500fps到2800fps间时:
缠距=15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在弹头初速高于2800fps间时:
缠距=18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决定出的缠距和弹头配套, 可以得到最稳定的射击结果。
美国和西方各国从六零年代起,就使用 5.56mm 的子弹。事实上这和.22LR是一样的口径。 而.22LR一般是给小孩子或是训练用的弹药。 不过.223 Rem (5.56X45)的装药量要比.22LR多上好几倍,初速也在三倍以上。 所以有人说M16是米老鼠*(Mickey Mouse Gun) , 而5.56mm是打了肌肉生长激素(steroid)的.22LR。 俄罗斯(前苏联)从七零年代起在他们的AK74系列中开始使用5.45mm口径,中国在一九九七年香港移交大典时, 首次展示了九五*族,使用的是八七式5.8mm步*弹。 在一九九九年中国十一国庆天安门大阅兵时, 大多数部队已经配置了该型步*。 这据说是完全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全系统步*,系统包括自动步*, 狙击步*和班用机*。 口径的选择是不靠东来也不靠西。 比利时的FN则全力推销他们的5.7mm子弹。
空头弹(Hollow Point)是一般会扩张的弹头的通称,这个过程俗称菇化(Mushroom),因为扩张后的弹头,看起来就像一个草菇一样,头大身小。 在美国这是合法的子弹,尤其是用在狩猎上,是最受欢迎的弹头。 有些州还规定狩猎时必须使用这种弹头,因为它们比较可以达到一弹致命的效果,减少动物所受的痛苦。 空头弹和一般俗称达姆弹(Dum-Dum)的爆裂性弹头不同, 空头弹进入目标体后是不该碎裂的,当然如果打到骨头上,也不是不会发生。 但是总之它不会像达姆弹那样,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击中目标后, 碎裂成为无数的小弹片。 所谓的达姆弹, 最早是1896年英国人在印度的达姆兵工厂生产, 正式名称是"Dum Dum Mark 2 Special", 口径是.303 British, 7.7mmX56。 其铅心在尖端露出, 看起来与现代的软头弹相同。 因受到海牙国际战争公约的*而停产。 英国也曾在南非的波尔战争(Boer War, 1899-1902)中, 使用过空头弹。
现代的狩猎用子弹头, 在选择材质上, 有许多讲究, 而弹头的良莠, 取决于回收的弹头是否保持完整及已经扩张, 碎裂的弹头属于劣等, 因其对杀伤力并无大用, 只是增加痛苦和医疗难度而已。
空头弹
空头弹的主要目的是扩张,使它的横切面积扩大数倍,因此弹头不再有足够的能量向前移动,穿透目标,因而保证将所有弹头的动能,完全消耗在目标上。而这种动能转换产生的震撼力,就足以对目标的内脏,造成立即而且致命的伤害。
空头弹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设计,最普通的是在留下一段平头,没有铜片,(空头弹裹铜的程序与全金属包头弹相反,是在后方收口),好一点的会有一个凹槽,这可以在弹头进入目标后,产生额外的压力来保证弹头的扩张。 更先进的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小柱在中心部份,使用目标的体液来迫使弹头张开。 因此称为水力冲压(Hydro-Shock)。 还有一种是分段式的(Partitioned),弹头有两截铅芯,而铜皮部份从侧面看起来像是英文字H,这样的设计使得扩张与保持弹头的完整性取得一个平衡点。
空头弹也并不是一定就会扩张,这和距离,弹头的初速,进入目标的角度,设计都有关系,必须要视用途而小心选择。
最后一种弹头是粉碎弹(Frangible), 这种弹头是专门设计来练习用的。 不用铅,而且一碰到阻力就会碎成粉末。 因为弹头本来就是用金属粉末压制成的。这种弹药目前还不多,价钱也比较贵,号称是环保安全的弹药。 而且完全消除了跳弹的危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44
子弹的种类很多,用途各不相同,为了在战斗中便于区别辨认,在弹头的尖端涂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普通弹
弹头不涂色或涂银色(钢心弹)。它是由铜套包着一个用钢或铅制成的芯。它主要用来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曳光弹
弹头涂有绿色,弹头内前端是铅心,中间有曳光管,管内装有曳光剂,尾部有固定环,可防止曳光剂流出。曳光剂有成分有可燃物(镁粉、镁铅合金粉)氧化物(*锶、*钡、过氧化钡)及粘合剂(酚醛树脂),所以它在夜间飞行时,后面总是拖着一道。曳光弹主要有于显示弹道,指示目标,修正射击等,用它对易穿透的物体射击,可引起燃烧。
燃烧弹
弹头涂有约色,弹头内部前端装有燃烧剂。它同铅热剂,销酸钡、铅粉和镁粉组成。弹头中间有一铜芯,后面装有曳光剂(12.5豪米机*弹头内还有击针和火帽等)。它内藏“火种”,主要用来点燃易燃物质,诸如敌人的草、木伪装设施以及弹药库、燃料库、集结的车辆等。用它对一些薄铁制成的油箱等目标射击,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穿甲燃烧弹
弹头涂有黑色(有的涂黑色加红圈)。它的钢芯是由经过淬火的高碳钢制成的。弹芯外包着铅套。燃烧剂装在弹头内部前端,现在生产的多装在弹头的后端。这纺要用来射击敌人的轻型装甲目标和油箱。
穿甲燃烧曳光弹
弹头涂有红色,顶端涂紫色,主要供一些大口径机*使用。它与燃烧弹的构造基本相同,只是在弹头内部后端装有曳光剂。它聚集了各种弹的特长,既能指示弹道,又能穿甲,同时也能纵火,主要用来对空和对远距离的目标射击。
瞬爆弹
弹头涂白色,它除了外部有被甲外,弹头中部装有炸药,炸药前部装有弹帽、侵彻管、雷管,在炸药后面装有曳光管。它是大口径机*弹,用于对空射击。弹头命中目标时,由于侵彻管和雷管的作用而引爆炸药。弹头在*管内因为没遇到障碍物,所以不会爆炸,但当弹头脱离*口后,未命中目标或障碍特时,曳光剂的火焰也会点燃里面的黑色药,使炸药爆炸。
另外,还有空包弹、教练弹等辅助弹。空包弹主要用以演习,没有弹头,弹壳口收口压花并密封;教练弹主要用以练习装弹、退弹、击发等动作,外形和重量与普通弹相似,弹壳上有三道凹槽,无发射装药,底火为橡皮制成。
美国目前官方的看法是,使用某些特定的精准步*空头弹及冲锋*的空头弹,并不违反海牙公约,可以在战争中使用。
所谓全金属包头弹是法国人在十九世纪发明的,在此之前,弹头是全铅的,主要是因为铅是比较重的一种金属,而且熔点低,很容易加工。 以前的军人,闲暇之时,必须自己熔铅制作弹头,因为每一把*的口径也不太一样,很难统一供应。可是*头有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比较软, 虽然能在*管中顺着来复线旋转而使子弹稳定,但是也因为它软又熔点低,每一发弹头都会在*的来复线沟槽里留下一些铅来,这样子没有多久,来复*就成了光膛*,弹头出膛时不再旋转,也就不再精确了。
瑞士陆军的鲁宾上尉(Edouard Rubin, Superintendent of the Swiss Government Arms Laboratory at Thun, 他也在1888设计了英国的.303 British, 7.7mmX56子弹。 最后晋升到上校)想到,为什么不在铅的外面,裹上一层薄薄的铜,铜比较硬,可是还是可以和来复线产生作用,却不会很快就填满了来复线。于是从此我们就有了全金属包头弹。 虽说是全金属包头,但是一般来说,弹头的底部是没有盖住的。这是因为生产弹头时,先是一段铅条,压成弹头的形状后,塞入一条极薄的铜管内,前面收口,后面就切断了事。 程序上比后面也收口简单多了。现在市面上有完全金属包头弹(Total Metal Jacket, TMJ),那是后面也收口的,是为了防止铅中毒的危险,关于铅中毒的危险,另外再讨论。
全金属及空头弹
FMJ或是TMJ弹头是不会扩张的,除非撞倒非常坚硬的物体,弹头会保持原状,就算是打到人体,也只会穿过去。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
第一:穿透性太强,杀伤力就不够,二次大战日军的三八大盖就是一个好例子,常常一*一个洞,老兵们知道,只要不打在要害上,没什么大碍。
第二:穿透性太强,会危及无辜的第三者。 所以美国的*,很多都规定使用会扩张的弹头, 打中了该打的, 别人不会有事。 当然这是假设*打得中该打的目标。
既然军队只能用全金属包头弹,那么要如何解决杀伤力不够的问题呢?而且世界上的趋势又是将弹药缩小化,使军人能携带更多单位的弹药。那么只好在弹头的出膛速度上和膛线的快慢上来下功夫, 用高初速来补足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弹头的速度高,碰到任何东西都会有强烈的反应, 这就像喷射机撞上了鸟也不得了一样。 另外, 小的弹头在慢膛线的情况下, 比较不稳, 比较会乱窜(Tumble), 击中目标后可能满街跑, 产生极大的创伤(Cavity)。 在六零年代, 美*方最喜欢作一项展示来说服士兵M-16比M-14好。 他们会在一百码的距离放两个西瓜, 没有西瓜就用装满水的塑胶牛奶罐, M-14的7.62mm弹头一定打穿, M-16的5.56mm一旦命中, 通常目标会整个炸碎! 这就是弹头不稳定的结果。 但是弹头不稳, 在飞行的路径上, 碰上了一片落叶也会不知道偏到那里去, 所以后来还是把膛线改快, 现在的M-16已经没有这样的戏剧化效果了。
有一个从一九二零年代就发现的公式可以决定最佳的缠距,称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弹头初速为1500fps到2800fps间时:
缠距=15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在弹头初速高于2800fps间时:
缠距=18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决定出的缠距和弹头配套, 可以得到最稳定的射击结果。
美国和西方各国从六零年代起,就使用 5.56mm 的子弹。事实上这和.22LR是一样的口径。 而.22LR一般是给小孩子或是训练用的弹药。 不过.223 Rem (5.56X45)的装药量要比.22LR多上好几倍,初速也在三倍以上。 所以有人说M16是米老鼠*(Mickey Mouse Gun) , 而5.56mm是打了肌肉生长激素(steroid)的.22LR。 俄罗斯(前苏联)从七零年代起在他们的AK74系列中开始使用5.45mm口径,中国在一九九七年香港移交大典时, 首次展示了九五*族,使用的是八七式5.8mm步*弹。 在一九九九年中国十一国庆天安门大阅兵时, 大多数部队已经配置了该型步*。 这据说是完全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全系统步*,系统包括自动步*, 狙击步*和班用机*。 口径的选择是不靠东来也不靠西。 比利时的FN则全力推销他们的5.7mm子弹。
空头弹(Hollow Point)是一般会扩张的弹头的通称,这个过程俗称菇化(Mushroom),因为扩张后的弹头,看起来就像一个草菇一样,头大身小。 在美国这是合法的子弹,尤其是用在狩猎上,是最受欢迎的弹头。 有些州还规定狩猎时必须使用这种弹头,因为它们比较可以达到一弹致命的效果,减少动物所受的痛苦。 空头弹和一般俗称达姆弹(Dum-Dum)的爆裂性弹头不同, 空头弹进入目标体后是不该碎裂的,当然如果打到骨头上,也不是不会发生。 但是总之它不会像达姆弹那样,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击中目标后, 碎裂成为无数的小弹片。 所谓的达姆弹, 最早是1896年英国人在印度的达姆兵工厂生产, 正式名称是"Dum Dum Mark 2 Special", 口径是.303 British, 7.7mmX56。 其铅心在尖端露出, 看起来与现代的软头弹相同。 因受到海牙国际战争公约的*而停产。 英国也曾在南非的波尔战争(Boer War, 1899-1902)中, 使用过空头弹。
现代的狩猎用子弹头, 在选择材质上, 有许多讲究, 而弹头的良莠, 取决于回收的弹头是否保持完整及已经扩张, 碎裂的弹头属于劣等, 因其对杀伤力并无大用, 只是增加痛苦和医疗难度而已。
空头弹
空头弹的主要目的是扩张,使它的横切面积扩大数倍,因此弹头不再有足够的能量向前移动,穿透目标,因而保证将所有弹头的动能,完全消耗在目标上。而这种动能转换产生的震撼力,就足以对目标的内脏,造成立即而且致命的伤害。
空头弹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设计,最普通的是在留下一段平头,没有铜片,(空头弹裹铜的程序与全金属包头弹相反,是在后方收口),好一点的会有一个凹槽,这可以在弹头进入目标后,产生额外的压力来保证弹头的扩张。 更先进的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小柱在中心部份,使用目标的体液来迫使弹头张开。 因此称为水力冲压(Hydro-Shock)。 还有一种是分段式的(Partitioned),弹头有两截铅芯,而铜皮部份从侧面看起来像是英文字H,这样的设计使得扩张与保持弹头的完整性取得一个平衡点。
空头弹也并不是一定就会扩张,这和距离,弹头的初速,进入目标的角度,设计都有关系,必须要视用途而小心选择。
最后一种弹头是粉碎弹(Frangible), 这种弹头是专门设计来练习用的。 不用铅,而且一碰到阻力就会碎成粉末。 因为弹头本来就是用金属粉末压制成的。这种弹药目前还不多,价钱也比较贵,号称是环保安全的弹药。 而且完全消除了跳弹的危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44
子弹的种类很多,用途各不相同,为了在战斗中便于区别辨认,在弹头的尖端涂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普通弹
弹头不涂色或涂银色(钢心弹)。它是由铜套包着一个用钢或铅制成的芯。它主要用来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曳光弹
弹头涂有绿色,弹头内前端是铅心,中间有曳光管,管内装有曳光剂,尾部有固定环,可防止曳光剂流出。曳光剂有成分有可燃物(镁粉、镁铅合金粉)氧化物(*锶、*钡、过氧化钡)及粘合剂(酚醛树脂),所以它在夜间飞行时,后面总是拖着一道。曳光弹主要有于显示弹道,指示目标,修正射击等,用它对易穿透的物体射击,可引起燃烧。
燃烧弹
弹头涂有约色,弹头内部前端装有燃烧剂。它同铅热剂,销酸钡、铅粉和镁粉组成。弹头中间有一铜芯,后面装有曳光剂(12.5豪米机*弹头内还有击针和火帽等)。它内藏“火种”,主要用来点燃易燃物质,诸如敌人的草、木伪装设施以及弹药库、燃料库、集结的车辆等。用它对一些薄铁制成的油箱等目标射击,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穿甲燃烧弹
弹头涂有黑色(有的涂黑色加红圈)。它的钢芯是由经过淬火的高碳钢制成的。弹芯外包着铅套。燃烧剂装在弹头内部前端,现在生产的多装在弹头的后端。这纺要用来射击敌人的轻型装甲目标和油箱。
穿甲燃烧曳光弹
弹头涂有红色,顶端涂紫色,主要供一些大口径机*使用。它与燃烧弹的构造基本相同,只是在弹头内部后端装有曳光剂。它聚集了各种弹的特长,既能指示弹道,又能穿甲,同时也能纵火,主要用来对空和对远距离的目标射击。
瞬爆弹
弹头涂白色,它除了外部有被甲外,弹头中部装有炸药,炸药前部装有弹帽、侵彻管、雷管,在炸药后面装有曳光管。它是大口径机*弹,用于对空射击。弹头命中目标时,由于侵彻管和雷管的作用而引爆炸药。弹头在*管内因为没遇到障碍物,所以不会爆炸,但当弹头脱离*口后,未命中目标或障碍特时,曳光剂的火焰也会点燃里面的黑色药,使炸药爆炸。
另外,还有空包弹、教练弹等辅助弹。空包弹主要用以演习,没有弹头,弹壳口收口压花并密封;教练弹主要用以练习装弹、退弹、击发等动作,外形和重量与普通弹相似,弹壳上有三道凹槽,无发射装药,底火为橡皮制成。
美国目前官方的看法是,使用某些特定的精准步*空头弹及冲锋*的空头弹,并不违反海牙公约,可以在战争中使用。
所谓全金属包头弹是法国人在十九世纪发明的,在此之前,弹头是全铅的,主要是因为铅是比较重的一种金属,而且熔点低,很容易加工。 以前的军人,闲暇之时,必须自己熔铅制作弹头,因为每一把*的口径也不太一样,很难统一供应。可是*头有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比较软, 虽然能在*管中顺着来复线旋转而使子弹稳定,但是也因为它软又熔点低,每一发弹头都会在*的来复线沟槽里留下一些铅来,这样子没有多久,来复*就成了光膛*,弹头出膛时不再旋转,也就不再精确了。
瑞士陆军的鲁宾上尉(Edouard Rubin, Superintendent of the Swiss Government Arms Laboratory at Thun, 他也在1888设计了英国的.303 British, 7.7mmX56子弹。 最后晋升到上校)想到,为什么不在铅的外面,裹上一层薄薄的铜,铜比较硬,可是还是可以和来复线产生作用,却不会很快就填满了来复线。于是从此我们就有了全金属包头弹。 虽说是全金属包头,但是一般来说,弹头的底部是没有盖住的。这是因为生产弹头时,先是一段铅条,压成弹头的形状后,塞入一条极薄的铜管内,前面收口,后面就切断了事。 程序上比后面也收口简单多了。现在市面上有完全金属包头弹(Total Metal Jacket, TMJ),那是后面也收口的,是为了防止铅中毒的危险,关于铅中毒的危险,另外再讨论。
全金属及空头弹
FMJ或是TMJ弹头是不会扩张的,除非撞倒非常坚硬的物体,弹头会保持原状,就算是打到人体,也只会穿过去。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
第一:穿透性太强,杀伤力就不够,二次大战日军的三八大盖就是一个好例子,常常一*一个洞,老兵们知道,只要不打在要害上,没什么大碍。
第二:穿透性太强,会危及无辜的第三者。 所以美国的*,很多都规定使用会扩张的弹头, 打中了该打的, 别人不会有事。 当然这是假设*打得中该打的目标。
既然军队只能用全金属包头弹,那么要如何解决杀伤力不够的问题呢?而且世界上的趋势又是将弹药缩小化,使军人能携带更多单位的弹药。那么只好在弹头的出膛速度上和膛线的快慢上来下功夫, 用高初速来补足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弹头的速度高,碰到任何东西都会有强烈的反应, 这就像喷射机撞上了鸟也不得了一样。 另外, 小的弹头在慢膛线的情况下, 比较不稳, 比较会乱窜(Tumble), 击中目标后可能满街跑, 产生极大的创伤(Cavity)。 在六零年代, 美*方最喜欢作一项展示来说服士兵M-16比M-14好。 他们会在一百码的距离放两个西瓜, 没有西瓜就用装满水的塑胶牛奶罐, M-14的7.62mm弹头一定打穿, M-16的5.56mm一旦命中, 通常目标会整个炸碎! 这就是弹头不稳定的结果。 但是弹头不稳, 在飞行的路径上, 碰上了一片落叶也会不知道偏到那里去, 所以后来还是把膛线改快, 现在的M-16已经没有这样的戏剧化效果了。
有一个从一九二零年代就发现的公式可以决定最佳的缠距,称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弹头初速为1500fps到2800fps间时:
缠距=15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在弹头初速高于2800fps间时:
缠距=18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决定出的缠距和弹头配套, 可以得到最稳定的射击结果。
美国和西方各国从六零年代起,就使用 5.56mm 的子弹。事实上这和.22LR是一样的口径。 而.22LR一般是给小孩子或是训练用的弹药。 不过.223 Rem (5.56X45)的装药量要比.22LR多上好几倍,初速也在三倍以上。 所以有人说M16是米老鼠*(Mickey Mouse Gun) , 而5.56mm是打了肌肉生长激素(steroid)的.22LR。 俄罗斯(前苏联)从七零年代起在他们的AK74系列中开始使用5.45mm口径,中国在一九九七年香港移交大典时, 首次展示了九五*族,使用的是八七式5.8mm步*弹。 在一九九九年中国十一国庆天安门大阅兵时, 大多数部队已经配置了该型步*。 这据说是完全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全系统步*,系统包括自动步*, 狙击步*和班用机*。 口径的选择是不靠东来也不靠西。 比利时的FN则全力推销他们的5.7mm子弹。
空头弹(Hollow Point)是一般会扩张的弹头的通称,这个过程俗称菇化(Mushroom),因为扩张后的弹头,看起来就像一个草菇一样,头大身小。 在美国这是合法的子弹,尤其是用在狩猎上,是最受欢迎的弹头。 有些州还规定狩猎时必须使用这种弹头,因为它们比较可以达到一弹致命的效果,减少动物所受的痛苦。 空头弹和一般俗称达姆弹(Dum-Dum)的爆裂性弹头不同, 空头弹进入目标体后是不该碎裂的,当然如果打到骨头上,也不是不会发生。 但是总之它不会像达姆弹那样,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击中目标后, 碎裂成为无数的小弹片。 所谓的达姆弹, 最早是1896年英国人在印度的达姆兵工厂生产, 正式名称是"Dum Dum Mark 2 Special", 口径是.303 British, 7.7mmX56。 其铅心在尖端露出, 看起来与现代的软头弹相同。 因受到海牙国际战争公约的*而停产。 英国也曾在南非的波尔战争(Boer War, 1899-1902)中, 使用过空头弹。
现代的狩猎用子弹头, 在选择材质上, 有许多讲究, 而弹头的良莠, 取决于回收的弹头是否保持完整及已经扩张, 碎裂的弹头属于劣等, 因其对杀伤力并无大用, 只是增加痛苦和医疗难度而已。
空头弹
空头弹的主要目的是扩张,使它的横切面积扩大数倍,因此弹头不再有足够的能量向前移动,穿透目标,因而保证将所有弹头的动能,完全消耗在目标上。而这种动能转换产生的震撼力,就足以对目标的内脏,造成立即而且致命的伤害。
空头弹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设计,最普通的是在留下一段平头,没有铜片,(空头弹裹铜的程序与全金属包头弹相反,是在后方收口),好一点的会有一个凹槽,这可以在弹头进入目标后,产生额外的压力来保证弹头的扩张。 更先进的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小柱在中心部份,使用目标的体液来迫使弹头张开。 因此称为水力冲压(Hydro-Shock)。 还有一种是分段式的(Partitioned),弹头有两截铅芯,而铜皮部份从侧面看起来像是英文字H,这样的设计使得扩张与保持弹头的完整性取得一个平衡点。
空头弹也并不是一定就会扩张,这和距离,弹头的初速,进入目标的角度,设计都有关系,必须要视用途而小心选择。
最后一种弹头是粉碎弹(Frangible), 这种弹头是专门设计来练习用的。 不用铅,而且一碰到阻力就会碎成粉末。 因为弹头本来就是用金属粉末压制成的。这种弹药目前还不多,价钱也比较贵,号称是环保安全的弹药。 而且完全消除了跳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