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0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4:00
郑成功的墓葬纪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初,郑成功去世后,他的陵寝位于现今永康区的洲仔尾(原属台南近郊)。然而,随着台湾郑氏家族的迁移,特别是郑克塽迁居北京后,他上疏康熙皇帝,提出将郑成功及其子郑经的灵柩迁移到内陆以方便祭祀,表达对远离故土的忧虑。
康熙皇帝理解郑成功的忠诚,下诏允许将两人的棺柩护送到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的覆船山,与七世祖郑乐斋的坟墓一同安葬。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对郑成功的尊重,也包含了朝廷对历史人物的妥善安置。关于郑成功墓葬的民间传说,有说法称郑克塽秘密安排了郑成功灵柩的另一次迁移,但缺乏确凿证据支持。
台湾各地有许多祠庙以纪念郑成功,如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祖庙,台中市的大甲区铁砧山国姓庙,以及台北市的外双溪郑成功庙等。这些地方承载了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敬与纪念。此外,台湾的一些地名、街道、学校,甚至大陆的固始县街道,都以郑成功的名字或他的封号命名,以此永久纪念他的功绩和影响。
例如,南投县的国姓乡、延平里,以及台东县的延平乡等地,都见证了郑成功在台湾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学校如国立成功大学(原台湾省立工学院)和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等,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显示了他对台湾教育的重要贡献。军舰方面,成功级巡防舰中的FFG-1101成功舰,更是以他的命名表达敬意。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1]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之父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2]曾为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为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大员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加以祭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4:03
郑成功的墓葬纪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初,郑成功去世后,他的陵寝位于现今永康区的洲仔尾(原属台南近郊)。然而,随着台湾郑氏家族的迁移,特别是郑克塽迁居北京后,他上疏康熙皇帝,提出将郑成功及其子郑经的灵柩迁移到内陆以方便祭祀,表达对远离故土的忧虑。
康熙皇帝理解郑成功的忠诚,下诏允许将两人的棺柩护送到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的覆船山,与七世祖郑乐斋的坟墓一同安葬。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对郑成功的尊重,也包含了朝廷对历史人物的妥善安置。关于郑成功墓葬的民间传说,有说法称郑克塽秘密安排了郑成功灵柩的另一次迁移,但缺乏确凿证据支持。
台湾各地有许多祠庙以纪念郑成功,如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祖庙,台中市的大甲区铁砧山国姓庙,以及台北市的外双溪郑成功庙等。这些地方承载了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敬与纪念。此外,台湾的一些地名、街道、学校,甚至大陆的固始县街道,都以郑成功的名字或他的封号命名,以此永久纪念他的功绩和影响。
例如,南投县的国姓乡、延平里,以及台东县的延平乡等地,都见证了郑成功在台湾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学校如国立成功大学(原台湾省立工学院)和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等,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显示了他对台湾教育的重要贡献。军舰方面,成功级巡防舰中的FFG-1101成功舰,更是以他的命名表达敬意。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1]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之父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2]曾为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为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大员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加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