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04: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1:13
方徨,1916年生于苏州,年仅十岁的他跟随家人搬迁至上海,父亲以裱画为生,尽管辛勤劳动,但生活依然困苦。在那个学费、书费全免的学堂里,方徨只读了一年书,便不得不成为一名玻璃瓶小作坊的学徒。学徒生涯艰辛无比,他每日三餐不饱,冬天无棉衣,夏天则露宿街头。尽管如此,他仍设法节省钱去看电影,这是他唯一的娱乐活动,也是他与电影结缘的开始。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闸北区遭到日本侵略,方徨的工作场所也在炮火中化为灰烬,他成为了流离失所的难民。他每日在浦东同乡会门口领取救济面包,最终,他*进入八仙桥国恩寺难民收容所。在那里,他有幸参与了一个*,学习拉丁化拼音文字,他的阅读之旅从肖红的《生死场》开始。*还教授中国*党党史、长征故事、唯物辩证法,他们还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上海方言话剧。方徨在剧中扮演烈士顾正红,他们的演出在难民收容所巡回,激发了人们的抗日救亡情绪。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徨深感民族危机,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取名“方徨”,寓意着他在生活的困境中,寻找着未来的方向和希望。这个时期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他后来的生活道路。
扩展资料
方徨,男,1915年生于苏州吴县,逝于2005年03月。原名袁金元(在八仙桥国恩寺难民收容所参加话剧演出时,把原来的姓名袁全元改为方徨。) *党员。著名导演。历任*电影局编导,山东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曾担任影片《三毛流浪记》的剧务工作,参加故事片《上饶集中营》的摄制,担任副导演。《水土保持》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