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03: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6:18
明初,朝廷沿袭元代的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行中书省。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意识到行中书省权力过大,为强化*集权,他果断削弱了地方权力。他先后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其中包括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后改名为北直隶)等。永乐年间,又增设了交阯和贵州两个承宣布政使司。从此,直至明末,全国共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这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并称为“三司”,分别负责一省的财政、司法和军事事务,改变了元代地方分权的格局,从而加强了*的集权。
然而,“三司”制度下,权力的分割导致了互相牵制,容易出现决策迟缓的问题。**因此经常派遣总督和巡抚来监督和调节地方事务,以确保*的权威和*的执行。这些总督和巡抚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司”制度的不足,增强了*对地方的管控能力。
综上所述,明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承宣布政使司制度,通过设置多个承宣布政使司,加强了*集权,但在“三司”制度下也存在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通过派遣总督和巡抚来监督和调节地方事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魏晋时*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省自此成为官署名称。北齐时,省一度为*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元朝各行省设平章政事,总揽一省军事、民政、财政诸大权,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明洪武九年(一三七六)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在东北地区和新疆、*、青海、内外蒙古等地区,派遣将军、都统、大臣管辖;在关内地区,设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为省。*初沿清制,然各省行政机关无统一制度。一九一三年各省地方行政始统称为行政公署,设民政长一人,由大总统任命,总理全省政务。一九四九年建国后施行新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