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03: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5:19
在19世纪初、摄影技术尚未被发明之前,肖像画作是人们用来记录容姿面貌的唯一手法。肖像画起源于以神话角色及宗教人物为中心的宗教容像,而以真实人物作为主题的肖像画则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肖像画作追求真实地传达人物神态,重视画家与模特儿之间的交流对话,以精确表达模特儿的个性、气质和品味。然而,自从摄明技术发明后,通过摄影照片已可捕捉人物最真实的面容身姿,肖像画也由此历经演变,更侧重于艺术家对眼前人的理解与诠释。时至今日,当艺术家绘画肖像时,也未必就有一位特定的模特儿坐在前方,反而更多地是通过肖像画这种艺术形式来传达艺术家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不同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批判。
3月29日,香港「FIRST OPEN | Hong Kong」专拍将呈献一系列来自中外艺术家的出色肖像画作,并以「另一种肖像」为主题精心策展,期望让大家从画中人的背后读到不一样的故事,深入发掘艺术家的思维概念和感性一面。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专家林雅晶从中挑选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此为我们作深入解读。
相由心生
人们常说「相由心生」,但肖像画除了反映画中人的性格神情之外,更如同一个人的字迹一样,同时显露出画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乔治康多(George Condo)以「心理立体主义」的手法重构人物的五官面貌,突显躁动张扬的表情,反映出画家悖逆的心态。康多笔下直率而粗犷的线条毫不犹豫,重塑人类心灵的基本素质,成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徵。
乔治康多 《一个人的观点》 油彩 画布 17.8 x 11 cm. 2006年作
估价:港元 400,000 - 550,000
林雅晶指出,张晓刚的《血缘系列 第20号》虽然只描绘了一名男子,但却通过这名男子表述出一个大时代下的集体群像。「张晓刚关心的不是单一个体的经历和身份;他以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喜爱到影楼拍摄家庭照的习惯,记载了当时一个时代的造像,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徵。」她说。
张晓刚 《血缘系列 第20号》 油彩 画布 39 x 30 cm. 1996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 - 1,500,000
另一名极具时代意义的男子也出现在曾梵志所作的《肖像07-8-1》中。「画中人仅为一个类别的象徵和符号,而非真实的模特儿。」她解释道。人物模糊的面貌加上冷漠淡然的表情,传达出一代人孤立而疏远的情感,背后更是艺术家寄语现实社会加诸每个人的一层扭曲隐身的面具。
曾梵志 《肖像07-8-1》 油彩 画布 130 x 110 cm. 2007年作
估价:港元 2,500,000 - 3,500,000
相较而言,藤田嗣治笔下的女子形象更为接近传统。作品《女子头像》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生动勾勒出一个彷佛正陷入思考的女子形象。
藤田嗣治 《女子头像》 水墨 纸本 19.7 x 18 cm. 1933年作
估价:港元 40,000 - 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