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7: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5:22
孩子在学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后,反复出现憋大便或憋小便,并将大便或小便解在裤裆里的现象,这就是孩子肛欲期到来的表现。
肛欲期是什么呢?
肛欲期是指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一种性体验,孩子会在憋尿中获得这样一种生理快感。是通过肛欲期,*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性的体验。所以孩子在憋尿中获得性快感。还有的宝贝甚至会迷恋上自己的排泄物,对这些排泄物感到好奇,他们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玩自己的大便或者小便。
当时肛欲期一般1-2个月就会结束,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要过多的指责孩子,因为你的指责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一紧张就会导致控制大便的节奏失控。这样拉在裤裆里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肛欲期结束就会迟滞。如果孩子正处于肛欲期的话,家里人必须要保持一个态度,全家不能指责孩子,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这件事,也不能当玩笑话逗孩子玩,这样都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受辱羞愧不安,让孩子成年后的性生活出现心理障碍。
如果宝宝迷恋排泄物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要告诉宝宝这个东西有细菌,研究完以后一定要洗手,不然会生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洗干净手。还可以告诉孩子以后要去卫生间,这样平静的态度处理才是正确帮助宝宝度过肛欲期的正确做法。
肛欲期的时间跨度:
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肛欲期的结束,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迈进。这两个月中,如果成年人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太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大,会扰乱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的次数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有的孩子几个月甚至半年多都不结束肛欲期,孩子的性发展就出现了停滞状态。
肛欲期的特点及其表现:
①大致在1岁半至3岁左右出现肛欲期的表现;
②幼儿在已经学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后,反复出现憋大便或小便,并将大便或小便解在裤裆里,这是肛欲期的典型表现。有的幼儿会在憋大便或小便的时候躲进自己的房间、窗帘后面、房间门的后面;
③憋大小便的时候会出现面红、大汗、全身紧张状、双手握拳状、四肢关节屈曲状等,这是幼儿体验性快感的表现;
④将大便或小便解在地板上,认真研究,特别关注自己的大小便,用手感觉小便,给大便命名等;
⑤频繁地上洗手间小便,大小便的节律与以往不同了,有时候大便会2~3天一次,或者憋大便到更长的时间;这些就是儿童肛欲期到来的表现。在肛欲期,幼儿在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和尿道括约肌,这样的练习也给孩子带来性的体验。孩子的肛欲期如果进行得顺利,一般经历2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肛欲期的结束,标志着儿童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迈进。并非每个孩子都有非常明显的肛欲期表现。进入肛欲期后幼儿会继续吃手指、啃物品;
⑥性别意识的发展:观察学习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2岁以后男孩逐渐脱离对母亲的认同,转而认同父亲。学习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儿童在3岁左右认同并理解自己的性别。
父母应对孩子肛欲期的原则有:
原则一,接纳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现。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一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不可以将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妈妈没有接纳孩子肛欲期的表现,对孩子发脾气会导致孩子紧张不安,当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给她的压力时,就会出现退缩的状态,她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时候,那时她尿裤子妈妈不会打骂她,这是孩子在寻求自我保护的方法。
原则二,不可以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父母不要对正在憋便的孩子说:“你看你已经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间啊!”不可以将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孩子正在进行的体验。
原则三,不要将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当成便秘进行治疗。
当孩子大便节律改变时,父母不要轻易地将其作为便秘而对孩子强行使用开塞露和肥皂条塞*,这种恐惧和痛苦会与孩子的大便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产生大便的恐惧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会长时间这样抑制自己解便,最终导致真正的便秘。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给孩子吃中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这不仅不能够改变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进程,反而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健康的征象”,对自己身体产生负面意象,也对大便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原则四,平静地应对孩子尿裤子。
当孩子将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平静温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父母不要说无用的废话,比如“宝贝,记住下次要去卫生间”,孩子已经知道要去卫生间大小便,但是他目前无法做到。父母不可以内心无比焦躁,还装作平静,孩子会读透*的心,知道父母内心不接纳他此时的状态。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大小便的问题上失去了接纳孩子的本能,他们期望孩子能够“正常大小便”,潜意识里攀比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尿裤子,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然后便对孩子施加压力,这样的父母爱的不是孩子,是他们自己的面子。这样的父母就不能够做到平静地接纳孩子的肛欲期。
当妈妈告诉女儿“请下次去厕所”时,就给孩子带来压力,女儿很清楚自己应该去厕所小便,但她又无法做到,这样的纠结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痛苦,从而使孩子出现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尿裤子的次数很频繁,可以给孩子用纸尿裤,减少孩子对自己反复弄脏裤子感受到的压力。
原则五,不可以羞辱、耻笑、责骂和威胁孩子。
*不可以对孩子说:“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怎么不知道去卫生间大便?!”“你怎么这么笨啊!”“其他小朋友怎么不像你尿裤子呢?”“你再尿裤子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下次记住不要尿裤子!”……打骂和羞辱并不能够改变孩子生命发展的本能,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贬心理,影响孩子的人格中自尊的建构。
原则六,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和减压。
当孩子经历搬家、换了新的幼儿园、父母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淡漠、换了新的保姆、妈妈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后机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审视孩子的生存环境,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少数孩子极其不愿意坐马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场选购他喜欢的儿童马桶,可以在马桶旁边放上孩子喜欢的少量玩具,这样的方式比强制或者威胁孩子坐马桶更有效。
排除了生理性疾病,5岁的女孩尿裤子和尿床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引起的。母亲将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母爱是孩子精神成长最主要的营养,孩子会不遗余力地想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爱。如果孩子唯一能够吸引母亲关注的就是尿床,那么她就会一直持续尿床。妈妈可以选择,是继续热爱工作,还是爱自己的孩子!
原则七,父母要与老师积极沟通。
当孩子出现肛欲期表现后,父母要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在老师的配合下,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如果无法让老师配合,可以让孩子暂时离开幼儿园,等肛欲期度过后,再进入幼儿园。
老师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现象,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间,不要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解便规则,比如午睡前必须解便,上床后不可以解便,上课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原则八,不要打搅孩子对排泄物的研究。
当孩子对自己的排泄物进行研究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将大小便到处涂抹。如果仅是孩子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父母温和地告诉孩子,大小便中有细菌,如果不先洗干净手上的大小便,会使身体得病,协助孩子洗干净就可以了,不要以“肮脏”“羞”等概念来训斥孩子不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