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臧僖伯谏观鱼——说破天的大道理,也敌不过一个小任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23: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06:33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鲁隐公想要到棠邑去观看渔人捕鱼。
鲁隐公其人
如果鲁隐公能尊重礼法,那才是有鬼了呢!
鲁隐公,名息姑。他的父亲是鲁惠公,母亲是鲁惠公的一个继室,叫声子。
在公子息成年的时候,他父亲鲁惠公给他找了个宋国媳妇。公子息很高兴,在家巴巴的等着媳妇的到来。眼看就要入洞房了,出事了。鲁惠公一看这自己的儿媳妇实在是太漂亮了,立马就决定自己收了!而这个女人叫做仲子。
经过鲁惠公的一番努力耕耘,仲子生下了儿子,名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但天不假年,抢自己儿媳妇的鲁惠公在生下公子允三年之后就死了。
此时就形成这么一个局面:
声子和仲子,虽都是媵妾,而仲子是右媵,她的地位比声子高。子以母贵,所以公子允年幼但地位尊贵,公子息年长但地位卑贱。但在外人看来,二者的地位其实大差不差,反正不是正室生的,也就是那么回事。
所以,在鲁惠公死了之后,鲁国大夫们不知道这二位公子真实的尊卑关系。纷纷举荐年长而又贤能的公子息成为国君。
这时公子息就犯嘀咕了:我要不要跟大家说实话,推辞一下?如果推辞了,小弟弟公子允就是继承人,但不能保证大臣们能安心负责啊!但如果不推辞,我当国君这也不符合礼法啊!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公子息决定:“我先当吧,等我小弟弟长大了之后,我再把王位还给他。”
于是公子息就在有违礼法的情况下继位了,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摄政的国君。
在鲁隐公眼里,礼法是啥?礼法要是好使,他能当上国君吗?他违反了礼法不仅没啥后果,反而得到了好处,那还遵守它干啥?老子就是要看鱼!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臧僖伯进谏说:“凡事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不要瞎折腾。不管是作为国君也好,还是咱们普通人也罢,都应如此。因为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常态。干的事越多,失败就越多。失败的次数越多,消耗的成本就越多。消耗的成本越多,生存的空间就越小,到最后就身败名裂了。”
一、凡事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不要瞎折腾。
二、凡事要讲规矩,破坏规矩就是损伤自己。
三、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四、敬畏源于距离感,而不是亲力亲为。
对臧僖伯的话,鲁隐公也不是没听,人家听了一半。换了一个在当时礼法范围内能接受的理由去达成自己的目的,也算是给面子了。这处细节暗示了当时的礼法已经形同虚设,人们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遵守礼法,而是找礼法的漏洞去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反映出此时的礼法与环境的不相适应。
春秋中写道:“鲁隐公陈设渔具在棠邑。”这不符合礼法,且讥讽他远离国都跑到棠邑去。孔子著春秋讲究客观记录史实,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但对于鲁隐公这件事,他直接说出了“非礼也”这句非常严重的话,也真是把他老人家气得够呛了。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鲁隐公这件事情,也算是“名正言顺”,太平常不过了,没啥可大惊小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