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0:02
四明南词,又称宁波文书,源于弹词类艺术,以其词章华丽、曲调优雅的特点,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尽管通常不在书场或茶坊演出,而是多在重要的庆典场合如寿诞、喜庆的堂会上展现。流传的故事中,乾隆皇帝南巡宁波时,对宁波文书赞不绝口,将其赞誉为“词”,而非“书”,从而赋予其“四明南词”的名称。这段历史虽在老艺人口中广为传颂,但在官方文献中鲜有记载。
四明南词的有据可考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那时,一群文人志士成立了“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专注于南词曲调的研究。道光年间,南词艺术达到了鼎盛,宁波城的新街地区就有如“崇德社”、“引凤轩”等众多组织,加上郊外、镇海、奉化等地的艺人,总计约有280多人活跃于此。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南词逐渐式微,到解放前仅剩下二三十位艺人,如滕云清、陈世卿等。值得一提的是,镇海蛟川走书艺人也融入了南词的元素,而甬剧名伶徐凤仙、金玉兰也曾研习过南词。
在艺术传承中,四明南词艺人的组织通常在农历六月十一日和十一月十一日聚会,会堂内供奉着伏羲、轩辕等多位历史人物的画像,特别是唐代乐师雷海青,因其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故事,深受艺人们的敬仰。据说雷海青在安史之乱中,以琵琶表达抗争,南词艺人对他的精神深感钦佩。
也叫“四明文书”。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 曾称“宁波文书”。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的浙江曲种,流传至宁波城区和郊县。清末至*初期为鼎盛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