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2: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12:42
中医妇科学源于秦代,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在汉代,中医妇科学在医事制度上设立“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被首次记载,并出现了《胎产书》等妇产科专著。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以及华佗的麻醉药、创伤药和手术技术,都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清代,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著作数量增多,流传广泛。傅山的《傅青主女科》、萧赓六的《女科经纶》、亟斋居士的《达生篇》、吴谦的《医宗金鉴》、沈尧封的《沈氏女科辑要》等著作,对妇产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贡献。这些著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较大,被广泛流传。
民国时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等著作,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著作在肝肾学说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对中医妇科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妇科学理论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写了六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等著作。同时,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此外,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等,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途径。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