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6:56
离子极化理论在解释过渡型化合物性质方面,提供了较好的解释方式。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理论在影响离子晶格变形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典型的离子化合物中,根据离子半径比规则确定离子晶格类型。然而,如果阴、阳离子间有强烈的相互极化作用,晶格类型将偏离离子半径比规则。例如,在AB型化合物中,离子间相互极化的结果缩短了离子间的距离,导致晶体的配位数减小。配位数变化顺序如下:CsCl型、NaCl型、ZnS型、分子晶体。随着相互极化作用的增强,晶型的配位数递减。
离子极化作用还影响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由于离子极化作用加强,化学键型发生变化,使得离子键逐渐向极性共价键过渡,从而导致晶格能降低。例如,AgCl与NaCl同属于NaCl型晶体,但由于Ag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远大于Na离子,AgCl的键型为过渡型,晶格能小于NaCl。因此,AgCl的熔点(455℃)远远低于NaCl的熔点(800℃)。离子极化作用对化合物颜色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在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相互极化导致电子能级改变,激发态和基态间能量差减小,使得吸收可见光部分的能量即可引起激发,从而呈现颜色。极化作用愈强,激发态和基态能量差愈小,化合物颜色愈深。
离子极化作用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晶格能、水化能、键能等。然而,离子的极化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偶极水分子的吸引力,离子化合物通常溶于水。然而,共价型无机晶体则难以溶于水。水的介电常数约为80,使得离子化合物中阳、阴离子间的吸引力在水中减少80倍,容易受热运动及其它力量冲击而分离溶解。如果离子间相互极化强烈,离子间吸引力增大,甚至导致键型变化,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无疑会增加溶解的难度。
离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也受到离子极化作用的影响。如果阳离子极化力强,阴离子变形性大,受热时则因相互作用强烈,阴离子的价电子振动剧烈,可越过阳离子外壳电子斥力进入阳离子的原子轨道,从而使化合物分解。在二元化合物中,对于同一阴离子,若阳离子极化力越大,则化合物越不稳定。例如,KBr的稳定性远远大于AgBr。对于同一阳离子来说,阴离子的变形性越大,电子越易靠拢阳离子上,化合物就越不稳定,越容易分解。
在含氧酸中,阳离子极化力大的盐,则由于阳离子的反极化作用强,对相邻氧原子的电子云争夺力强,受热时容易形成金属氧化物使盐分解。因此,含氧酸的热稳定性比其盐小得多。离子极化作用对盐类水解性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水解作用的强弱与阳离子及阴离子对水分子所具有的电场力大小有关。若离子的电场力强,对水分子的极化作用大,能够引起水分子变形产生较大偶极,甚至断裂成两部分:OH-、H+,与离子电荷相反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水解产物。盐类水解通常指盐类溶于水后,阳离子或阴离子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生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碱式盐或氧基盐等)的过程。水解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离子极化力的大小。例如,离子的极化力越大,离子的水解度越大(pKa值越小)。
在某些情况下,阴离子被阳离子极化后,使自由电子脱离阴离子,从而使得离子晶格向金属晶格过渡,导致电导率增加,金属性相应增强。例如,FeS、CoS、NiS等化合物,特别是它们的矿石,通常具有金属光泽。离子极化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粗略地解释一些简单无机物的性质。然而,此理论尚未得到量子化学家的广泛支持,而且在无机化合物中,离子型的化合物仅占一部分。因此,在应用时应注意其局限性,避免乱加套用。
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离子极化理论认为:离子化合物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静电引力之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离子本身带电荷,阴、阳离子接近时,在相反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变形,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产生诱导偶极,导致离子极化,致使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