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0:13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以其存在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哲学史,认为人类历史的核心是关于“泰初之道”(logos)——世界本源的真理遗忘过程。他的哲学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强调时间性在人类存在中的关键角色。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研究意识如何感知世界,提出视域概念,认为任何认知活动都受限于生活世界的边界,如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相互依赖性。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探讨了存在(无、道)的本质,提出情感超越理智的观点。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和对未来的筹划以及对死亡的认识,构成了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德格尔强调,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状态即“无”,它既是“澄明”、“敞开”和“无蔽”。他批评西方哲学忽视了存在本身,认为“真理”等同于“存在”和“大道”。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并非解决哲学问题的唯一途径,它源于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艺术世界等人类共有的文化背景。在后期,他将关注点转向倾听存在的呼唤,转向诗歌等艺术领域,强调人的思想有限,无法揭示自身存在的全部秘密。他批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和虚无主义,认为人的图谋和思想无法根本改变现状。
《哲学:思的经验》(1910-1976)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从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后的作品,跟踪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过程。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听起来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