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8: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3:41
据丘门艺徒魏光才(80岁时的推算),柳琴戏的源头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拉魂腔最初的流传地区包括鲁南、皖北和苏北接壤地带,分为了五路,以徐州、临沂、新海连、宿县和涡阳、蒙城为中心。这五路虽然共享共同的戏曲渊源,但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地方特色,逐渐演变成为独立的剧种。在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的使用,于1953年正式命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形式,艺人称之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用竹板或梆子敲击节奏,演唱内容丰富多样,多为民间故事,篇幅长短不一。例如,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这表明在咸丰初年,已出现了职业艺人演出像《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这样的“两小”和“三小”戏剧。为了表现更多人物,出现了“当场变”或“抹帽子戏”的形式,如《夏三探亲》,通过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如《七妆》剧目,表现兄妹、夫妻、婆媳等角色,共需7次变妆。
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戏班规模扩大,演出形式更为丰富,如“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开始在临沂、郯城、徐州等地城市演出,并采用柳叶琴伴奏。剧目和行当也日益丰富,柳琴戏吸收和借鉴了京剧以及梆子戏的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特色。
《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