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9: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16:40
1948年,美国生物学家Backer的一个意外发现引起了全球生物学和医学界的关注:小鼠肉瘤组织移植到鸡胚胎体壁后,移植区的神经节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现象促使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美国科学家Levi-montalcini和Cohen等人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这一影响不仅限于移植区,交感神经节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甚至远离移植区域的神经节也会受到影响。他们推测,小鼠肉瘤组织可能释放了一种能刺激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生长的因子,被称为Never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神经生长刺激因子)。
1954年,Cohen和Levi-montalcini成功从小鼠肉瘤-37和38中提取并验证了这种因子的存在,证实了他们的理论。1956年,他们进一步在Dried Mocasin和Rattlesnake蛇毒中发现了相同的作用,研究了这些蛇毒对鸡胚胎背根神经节生长的刺激作用。Cohen随后在Mocasin蛇毒、Aglcistrodon Piscivorus、Naja naja等蛇毒中也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这种因子后来统称为神经生长因子(NGF),Cohen因对此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NGF作为神经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它由多种细胞产生,是促进神经修复的多肽类因子。它对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网络调控至关重要。NGF的作用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控神经发育和分化,维持神经元存活和正常功能,以及在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治疗早老年性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时展现出潜在的价值。然而,眼镜蛇毒NG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相对较少。
中国在眼镜蛇、江浙蝮蛇、白眉蝮蛇毒和尖吻蝮蛇毒中的眼镜蛇毒NGF进行了研究,发现眼镜蛇科蛇毒通常含有较高含量的NGF,而蝰科蝰亚科的含量次之,响尾蛇科和蝰科蝮亚科的含量较低。眼镜蛇毒NGF的生物学效应多样,包括神经再生、芽生作用、神经保护、炎症反应调控和血管生成等。此外,它还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成骨细胞分化等额外作用,显示出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从眼镜蛇毒液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神经生长。纯化的眼镜蛇眼镜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在体内和体外均无直接毒性作用。其作用可看成是对其他毒物机理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