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8: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3:35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相仿,但可耕土地面积远超山西。黄河泛滥、灾疫、战争导致人烟稀少,山东成为了移民迁入的重点省份。洪武朝为山东移民高峰期,永乐朝次之,也有其他朝代的移民。据家谱、碑文记载,多数是从洪洞迁出,少数从其他县迁来。至今,山东有据可查的移民县多达八十余个。为避免迁入地的不稳定,官方安排同姓同宗分路移民。
以无棣县为例,水湾乡牛氏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丰(无棣)。临行前,在洪洞大槐树下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纪念,称为“打锅牛”。1956年,在山东济宁发现的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上面写着:“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这证实了明朝时期,有郭氏后裔从山西迁入山东。
然而,由于分路而迁,即便同时迁入山东的郭姓居民分布极为分散,导致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联系。直到明永乐二年后,冀南鲁北一带的郭氏家族才开始相互得知对方下落。他们以同迁郭姓为一世始祖,修成了《郭氏族谱》。
明洪武、永乐年间的官方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特别是在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的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树处移民后裔遍神州。 元代末年,兵乱水旱蝗变病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作出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也逐步有所恢复。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四年的“靖难之役”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民非杀即逃,为此又有永乐迁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