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21: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5:33
古人眼中的自然生态之美,在獭祭鱼的场景中得以生动展现。如同孟浩然在《早发渔浦潭》中所描绘的那样,"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这在未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中是常见的景象。和国才先生在文章中详述了一次意外的发现,当日出东方,碧罗雪山与怒江峡谷交织,他们无意间发现一条湿漉漉的鲜鱼被放置在道路*,水獭的足迹清晰可见。只见一只深褐色的水獭叼着鱼游上岸,它将鱼放下,仔细观察后又跃回江中,这一系列动作仿佛是精心的“祭天”仪式。
目睹这一切,和国才先生幸运地捕捉到了“獭祭鱼”的奇观,而我虽未能亲见,却通过他的文字得以体验。他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置身现场,那三条鱼整齐排列,如同供品,而水獭的举动似乎在模仿人类祭祀的谦卑姿态,这正是古人所谓的“水獭祭天”。虽然我未能亲身参与,但通过阅读,我仿佛也成为了这场“獭祭鱼”故事的一部分,感受着那份自然的神秘与和谐。
獭祭,又叫作獭祭鱼,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