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古代哪个人写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8: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5
论语是孔子的经典名著
摘抄论语名句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5
论语是孔子的经典名著
摘抄论语名句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5
论语是孔子的经典名著
摘抄论语名句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16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