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1: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10
屈家岭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以其首次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至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至豫西南,南至洞庭湖北岸。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屈家岭文化晚期约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600年之间。
1955年至1957年的两次大规模发掘揭示了屈家岭文化独特的遗存。1959年至1960年间,这一文化被正式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在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的发掘中,屈家岭文化层与其他文化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明显区分,这进一步确认了屈家岭文化的相对年代。其他已发掘的重点遗址包括湖北钟祥六合、京山朱家嘴、天门石家河等地。
屈家岭文化的显著特征包括大量的泥质黑陶和灰陶,圈足器发达,且常见凹底器。陶器上饰有凸弦纹、缕孔,以及少量的朱绘陶和彩陶,其中薄胎晕染彩陶最具特色。石器工具如斧、锛、凿、镞,各有其独特的形状。彩陶纺轮是其文化特征之一,表面绘有丰富的彩纹图案。在住房建筑上,屈家岭文化出现了连间式住房,这种形式新颖,具有防潮和保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进步。
在墓葬方面,屈家岭文化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或屈肢葬,无葬具。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和类型随时期变化,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异。例如,在关庙山遗址,儿童墓葬有专门的瓮棺葬,通常配有陶罐作为葬具,而一些*墓葬则有丰富的随葬品,包括朱绘陶器和石钺等,暗示了氏族社会的等级结构。
屈家岭文化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如在南阳地区和黄河流域,其文化影响可见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不同遗址之间的相似陶器和器形,揭示了屈家岭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融。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