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不食子」是真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1: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4:33
来,先理解几个概念:
在自然界中,这些行为相当常见,尽管听起来残酷。俗语里的“虎毒不食子”其实也有杀婴食仔的明确记载,但目前尚未发现亲子相食的记录。在我们身边,猪、马、兔子,猫、狗、仓鼠、小龙虾、灵长类动物,甚至人类,都存在这种习性。我们自身也属于杀婴高发种群。
哺育后代是许多生物的本能,特别是K选择物种。杀掉幼崽与这一目的相悖。早期发现的杀婴案例大多出现在恶劣的人工圈养环境下,但随着研究,杀婴现象被广泛发现,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其演化意义。
R-K选择是生物繁殖策略,R选择物种几乎不对后代进行抚育,导致高死亡率但繁殖基数大;K选择物种则通过保护和抚育降低死亡率,提高每个个体的竞争力。
让我们讨论杀婴现象。德国动物行为学家维托斯.德吕舍尔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继父变杀手”,常见于单一雄性垄断族群繁殖权利的动物群体。新任统治雄性往往是杀害幼崽的凶手,其动机是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减少竞争压力。
在狮群中,唯一营群居生活的猫科动物,雄狮占据统治地位,垄断繁殖机会。当新雄狮取代旧王时,它会攻击前任的幼崽,以确保雌性将关注放在自己身上。雄狮在面临生存压力时,可能会杀死即将性成熟的少年雌狮,尽管这些雌狮的幼崽已可繁殖。
研究表明,新狮王通过杀婴获得的收益明显,能够有67%的机会让整个族群的新生儿成为自己的后代。独居生物如虎、熊,为了促使雌性发情而杀死幼崽的情况,也是导致幼崽死亡的原因之一。雌性也有应对策略,如猎豹与多只雄*配,或有些动物的发情期固定,避免杀婴动机。
然而,也有一些特例难以仅用“迫使雌性发情”解释。例如,黑猩猩杀婴行为的存在,以及虎鲸的首次发现。黑猩猩的权力更迭机制不同,但雄性黑猩猩仍有杀婴现象,但主要针对的是雄性幼崽。虎鲸的杀婴事件中,雌性虎鲸T068参与了对幼鲸的杀戮,其动机复杂,包括减少竞争对手的后代数量。
在恶劣环境下,雌性可能会选择杀死部分幼崽以减少竞争压力,或在环境恶化时结束繁殖过程。这种行为看似残酷,实则反映了生物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策略。亲生父母吃掉自己后代的行为,称为亲子相食,受到外界刺激引发的应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树鼩的应激反应强烈,食物减少或种类单一都可能激发亲子相食。
《温暖的巢穴》揭示了动物如何解决家庭问题,揭示了自然界杀婴现象的常态。这些看似残酷的行为并非完全等同于暴虐和疯狂,而是物种在适应环境、与自己和环境对抗的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自然本应有的面貌,可能并不如梦幻般美好,但真实且充满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