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1: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12:54
“拈花一笑”的故事源自佛教禅宗,传说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一朵花示众。众人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当即赞许,表示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人用此典故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此典故的另一个版本出自王安石与佛慧泉禅师的对话。王安石偶然在翰苑见到《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其中记载了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佛祖登座后,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唯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佛祖随即表示,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这是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经典案例。
“拈花一笑”故事的背景与核心在于心传心的禅宗思想。释迦牟尼佛以花示众,不言而喻,以微笑传递出佛法的精髓。迦叶尊者的微笑则是对佛祖说法的领悟与回应,代表着禅宗强调的直接体验与心心相印的修行方法。这个故事成为后世用来形容心灵相通,默契共鸣的典故。
在佛教禅宗中,“拈花一笑”不仅是对佛祖说法的回应,更是对禅宗精神的深刻体现。它象征着超越言语、文字的直接领悟与心心相通的境界,成为禅宗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结来说,“拈花一笑”源自佛教禅宗,是释迦牟尼佛以花示众,迦叶尊者微笑回应的故事。此典故比喻心心相印,会心。在禅宗中,“拈花一笑”不仅代表了直接领悟与心心相通的修行境界,也是对超越言语、文字的直接体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