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1: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6:44
在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在其著作《茶寮记》中详细描述了泡茶的环境要求,如“茶候”中的“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以及“松风竹月”,这些都体现了对宁静与自然的追求。徐渭同样在《煎茶七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强调品茶的理想场所包括精舍、云林、寒夜静坐的松风下、花鸟相伴的清流白云间等。
许次纾的《茶疏》进一步丰富了茶境的描述,他提到“饮时”时,推崇明窗净几、风和日丽、轻阴微雨等宜人气候,还有如“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等诗意场景。在“茶所”部分,他建议在小斋之外另设茶寮,要求环境高燥明亮,避免寒冷,茶具布置得井然有序,体现出对细节的讲究。
屠隆在《茶说》中,描绘了理想的茶寮设计,它与书斋相邻,设有专门的茶具,由童子负责日常打理,为的是供人长日清谈或寒夜静坐,这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张谦德在《茶经》中则强调茶寮中的炭储备和精致的茶炉设计,这些都体现了茶文化的讲究和雅致。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泡茶道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风至今。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明清茶人讲究品茗修道的环境,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