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诗注补笺创作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2: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02:57
在1932年至1934年间,冒先生专注于《后山诗注》的补笺创作。他在自订的年谱草稿中提到,一九三一年四月他前往广东游历罗浮山,五月返回南京,六月又返回家乡皋。在广州期间,他获得了番禺陶氏爱庐覆刻的赵本《后集山》。回到如皋后,家中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源。年谱草稿中的一九三四年记录显示,他于三月将《后山诗笺》交付拔可印行,这表明两年后他已经完成了全部定稿,那时冒先生的年龄在六十岁到六十一岁之间。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了这部作品。
《后山诗注补笺》出版后,冒先生在上海度过了学术生涯的晚年,专注于宋词研究,并撰写了多部著作,如《四声钩沉》等。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转而研究《管子》等经典,发表了《管子集释长编》等著作。尽管这二十年间,他对《后山诗注补笺》并未进行大规模的修订,但直至一九五七年八十五岁时,他再次来到北京,对新中国的成立充满喜悦,出版社计划重版此书,他与之订立了稿约。回到上海后,他整理了部分内容,并参考潘博山提供的蜀宋大字本《后山先生文集》进行校订。然而,由于年事已高,他呈现了精力疲惫的状态,大部分时间在华东医院病榻上度过。尽管如此,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从遗留的手稿中可见一斑,他一直对《后山诗注补笺》保持高度关注。
陈后山,号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宋诗之冠。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在《宋史》等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其中,他的风骨和对朝贵的冷峻与对钦敬者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他在徐州教授时,不顾官府反对,与苏轼深谈,这在诗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和诗文,以及学术界对他的评价,都构成了《后山诗注补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