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知识分享】一例EDTA-K2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低案例分析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6: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2:05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诊断中的基本工具,其中血小板计数尤其重要。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因其快速、便捷、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尽管如此,仪器在先进与完善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特别是血小板计数时易出现假性降低。下面将分享一个关于EDTA-K2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患者王某,男,82岁,因发热入住某科。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6.28×109/L、红细胞计数4.42×1012/L、血红蛋白142g/L、血小板计数28×109/L。患者无皮肤紫癜、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或胃肠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既往体检未发现肝胆脾疾病或其他出凝血疾病。
结果处理与分析:首先,通过直方图观察发现仪器报警提示血小板聚集,直方图异常,推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低倍镜下血小板聚集现象,初步怀疑为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低。接着,通过比较不同抗凝剂下血小板计数结果,确认患者为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引起的假性减少。最终,通过修正仪器计数结果并报告临床,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
案例解析: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在使用EDTA抗凝剂后,血小板在体外聚集导致检测结果偏低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为0.09%-0.21%,可能引起临床不必要的检查,甚至导致误诊和误治。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在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在EDTA存在条件下引发血小板聚集。EDTA通过螯合作用分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使GpⅡb表簇暴露,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活化细胞内物质,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形成团块。
怀疑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EDTA抗凝标本血小板减少,而其他抗凝剂抗凝的标本或37摄氏度保存的标本能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程度;随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血涂片显示血小板聚集;缺乏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
在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中,需关注血小板计数、仪器报警情况、血涂片观察以及抗凝剂更换实验。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确认和排除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解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多样,包括使用不同抗凝剂(如枸橼酸钠或肝素钠)、温浴、手工计数、使用特定抗生素、相差显微镜观察等。关键在于精准诊断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诊断中的基础,正确处理临床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各个环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力排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加强与临床沟通,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