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00:40
梁遇春,一生致力于翻译创作,尽管未系统总结翻译理论,但从其译作中,能窥见他追求的原则与风格。以《英国小品文选》为例,探讨其翻译特点与风格。
《英国小品文选》是梁遇春影响最大的译作,深广影响源于其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采用英汉对照形式,便于读者阅读,并在详尽的译注中架起与原作者及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使读者在注解中吸收知识,更好地理解原作。梁遇春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小品文的熟悉,使他的注解亲切自然。
译注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及作家论述。梁遇春对原文背景的深入了解,使译注精辟独到,涉及面广,数量众多,对读者理解文章有极大帮助。如兰姆的《一个单身汉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对原文的补充解释,以及兰姆《读书杂记》中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显示了梁遇春严谨的译风。
梁遇春的译注法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必需且合适的,符合当时社会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渴求。他倡导的翻译理论“信”、“达”、“雅”,体现了他追求忠实于原作、语言通达、文风优雅的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处理方法,如对双关语及费解句子的直译加注,保留了原文的独特韵味。
然而,直译实践往往难以实现,需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文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梁遇春在翻译“Essay”一词时,因中文中缺乏对应文体,采用“小品文”作为暂译,体现了他的谦虚与严谨。此译法得到认可,成为了“Essay”的习惯译法。
评价梁遇春作为翻译家的成就,虽无法与同时代的严复、林纾、林语堂等闽籍翻译大家相提并论,但他在翻译上的努力和贡献,对西方文化传播及国人视野开拓,无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