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22: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12:26
曾国藩,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于1811年至1872年间活跃,不仅是清军政大臣,还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家,被誉为湘乡派古文的开创者,字涤生,湖南湘乡人。他的家族世代务农,父亲麟书曾是秀才。曾国藩在道光十四年(1834)考中举人,十八年成为进士,官职逐步晋升,从翰林院检讨到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甚至代理兵部事务。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积极献策于清廷。他先后担任刑部、吏部侍郎,并在乡间组织团练,即著名的“湘勇”。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他指挥水陆湘军,造战舰数百艘,逐渐赢得了清廷的信任,同治时期更被慈禧太后倚重,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被追封为文正公。
曾国藩的文学造诣深厚,他初学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并将其视为自己文章理解的启蒙者。然而,他后来以高位者的身份,极力宣扬桐城派,影响广泛,一时之间,桐城派古文达到“中兴”局面。然而,曾国藩的真正意图在于借桐城派建立自己的文学派系,这一点被幕僚吴敏树所揭露,曾国藩对此也有所承认。
尽管曾国藩的湘乡派古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桐城派追求形式雅洁而忽视内容实质的倾向,但其作为维护封建道德、巩固统治的工具,与历史潮流相悖。因此,湘乡派的发展虽然值得肯定,但在其背后封建立场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舒展雄厚,但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