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5:13
德山宣鉴在成熟之后,并未急于建立自己的禅修场所,而是选择在澧阳度过长达30年的时光。在他的生涯中,是薛太守的恳请才促使他成为德山古德禅院的主持,我们习惯上将他称为德山禅师。
德山的禅法和禅风深受惠能南禅青原系的影响,上承龙潭崇信、天皇道悟、石头希迁和青原行思等大师。龙潭崇信虽晚于双药山惟俨,但他们的时代相近,且两寺距离仅90里。龙潭的故事中,他以卖饼为生,每日赠禅师大饼,禅师回赠一饼并言及福荫子孙,这启发了龙潭出家,最终他成为天皇道悟的弟子,被命名为崇信。
在龙潭的禅法教导中,他强调"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即无心于事,这是德山禅法的核心。他告诫学徒,不应妄求不属于本性的物事,因为这可能导致迷失和束缚。德山以"无心无事"的禅法教导人们追求空灵的佛家境界,认为凡心计较只会带来业因和轮回的羁锁。
德山以峻烈的禅风接引学人,他的名言“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体现了他的独特门风,通过棒喝来截断学人的情思理究。他的"三十棒"并非针对言语,而是针对一切念起,旨在破除一念不生的困境。德山与新罗僧的"隔下语"对话,展示了他对语言和行动的否定,以及对念头的严格把控。
洛浦元安在临济义玄的指导下,试图挑战德山的禅法,但临济的指示表明,德山的中道法超越了语言和是非,通过棒打否定一切理,旨在解构由观念造成的限制。然而,洛浦的不解暴露了他的念头,因此临济再次以棒打示意他去除成见。
德山的禅法旨在破除人们对经教名相的执着,他用激烈的言辞贬斥经典,强调修行者应超越执着,直面内心,回归本真。这种直接而激烈的教导方式,体现了德山独特的禅修路径。
德山宣鉴,唐代高僧。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人。少出家,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