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陀山历史沿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0: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1:06
普陀山,古代被尊为观音菩萨显化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以前。据传,梅福等高士曾在此隐居修道,因此又称为梅岭山。传说在唐朝大中年间,一位印度僧人来访,亲眼目睹了观音菩萨现身说法,赐予他七色宝石,从而奠定了普陀山作为观音显圣地的地位。根据佛经记载,观音曾居住于南印度的普陀洛迦山,因此当地逐渐被称作普陀岛。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另一种说法为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惠锷)在五台山获得观音像,归途中船行至普陀山时遭遇风暴,他将观音像留在了当地的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开始,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日益兴盛,寺庙数量逐渐增多,吸引了众多僧侣聚集。
元朝时期的文献《补陀洛迦山传》提及的寺庙寥寥,仅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和真歇庵等寥寥数处,反映出当时寺庙规模并不大。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普陀山的佛教宗派被统一归于禅宗。明清两代,普陀山的佛事活动越发繁盛,陆续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到了清代末期,已有三大寺、七十多座庵堂和一百多个茅蓬,见证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