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0: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1:09
普陀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因自然环境与佛教经文记载的观音圣地相似,自晋太康年间(280-289)已有信徒登临寻找观音踪迹。据“旧志”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梵僧在潮音洞钱燔十指,指尽后亲见观音说法,获得七色宝石,灵感始起。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携观音像往返日本与唐朝,途中遇风涛,将像置洞侧,史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最早的寺院。
宋朝时,普陀山受到朝廷保护,度僧、设僧录司管理寺院,禁止僧人私度。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内侍王贵送香幡供奉观音。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遇风涛有感,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赐额“宝陀观音寺”,许每岁度僧1人,置田积粮,安众修静。北宋、南宋间(1126年前后),普陀山“山下居民百许家,以渔盐为业,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祷,寺有钟磬铜物,皆鸡林(朝鲜)商贾所施,多刻彼国年号;亦有外国人留题,颇有文彩”(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绍兴元年(1131),蜀僧真歇自长庐来山,经郡府请示朝廷,易律为禅,山上居民闻教音,皆离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
普陀山佛教以禅宗为主,发展迅速。曹洞宗法裔真歇著《华严无尽灯记》;大川普济著《五灯会元》。咸淳年间(1265-1274),普陀山僧一山一宁奉诏删修《百丈清规》,建立起一代典章——《咸淳清规》。元朝时,帝皇笃信佛教,普陀山佛教规模扩大,寺院、亭桥楼阁、佛塔等设施具相当规模,对当时江南禅宗的流传影响颇大。
明朝时,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骚扰,普陀山佛教经历几次较大兴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高僧行丕由五台山佛陇寺驻锡普陀弘扬禅宗。十五年,京都设僧录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规定3年一次考试僧侣。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毁寺迁像,山上仅留铁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此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后命,遣太监张随、内官太监王臣等督造普陀禅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此间后山僧如寿、如光对海潮寺进行大规模扩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三十七年,再遣张随赐金到山斋僧。
明一代,尤其万历后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发展,山上寺庵200多处。江浙两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纷纷朝山做佛事,莲花洋上贡艘浮云,短姑道头香船蔽日,佛事十分兴旺。普陀山佛教发展至高峰,成为佛国净土。
普陀山岛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88.2米,素有"海天佛国"的美誉,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胜景集寺庙、海、沙、石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