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1: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1:27
慢曲长调,往往源于整套大曲的部分段落,如《水调歌》。据《乐府诗集》记载,唐曲《水调歌》由十一叠构成,前五叠为七绝和五绝,后六叠则为七绝和五绝,具体如何与曲拍结合,已无音谱可供考证。填词者如苏轼,将《水调歌》的前五叠改编,创作了《水调歌头》,其词句以五言为主,辅以六言偶句,虽然不遵循近体律诗的规则,但音调凄切,保留了原曲的怨切特质。
《梁州》大曲曾有二十四段的《凉州排遍》,据王灼记载,其结构繁复。《乐府诗集》中只保存了五段,而《梁州令叠韵》则是从排遍中截取片段,重复填词,形成独特的韵律结构,与原曲的错综变化难以追寻。
《霓裳羽衣曲》是另一经典之作,其结构独特,散序无拍,中序始有节奏。姜夔从古籍中得到的《霓裳曲》虽无词,但他仅作了一阕《霓裳中序第一》,其词展现了曲调的动人之处,与《霓裳羽衣舞曲》的描述相吻合。
这些慢曲长调的词作,无论是《水调歌头》、《梁州令叠韵》还是《霓裳中序第一》,都紧密贴合曲调的旋律起伏,利用四声字调进行创作,其韵律和格律远超出了传统近体诗的范畴,展现出音乐与文学的独特交融。
“曲子词”,是“词”在隋唐时期的早期名称之一。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曲子词”源自民间,《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格律随意。经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引用和规范,到宋朝初期,曲子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演变为宋词。再经苏轼、辛弃疾等*力拓宽其题材范围,宋词进入辉煌时期。